评论 > 侠客岛 >

【侠客岛丨解局】跨省倒垃圾,必须狠抓重罚

海外网 2024-06-17 22:07:12

近期,中央环境督察组在7省市督察发现,跨区域倒建筑垃圾的现象广泛存在,还有城市往乡村倒垃圾甚至侵占基本农田的案例。

督察组表示,这样的案例还相当高发。比如,2021年以来,江苏苏州、南通查处多起非法倾倒案件,来源多为外省市;浙江仅杭州查处的非法倾倒案件就达1199起,倾倒去向包括省外和省内其他地区。

2024年2月29日,督察组发现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堆现场。图源:生态环境部微信公号

建筑垃圾大体可分三类:拆除建筑产生的垃圾、开挖地基路基产生的渣土、装修时产生的废弃物。

乱倒建筑垃圾危害不小。建筑垃圾体积大、不易降解,非法倾倒,可能侵占农田、鱼塘等农业生产用地,损害他人经济利益,也可能侵占河滩、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空间,扰乱公共生态安全。尤其是拆旧、装修垃圾的成分复杂,如果露天堆放、日晒雨淋,还可能污染空气、水和土壤。

早些年,新建筑普遍出现在“新城”“新区”内,涉及征迁的固有建筑不多,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相对有限。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道路广场等工程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土石方和砂石填料,许多建筑垃圾可就地消纳。那时候,建筑垃圾问题并不明显。

但随着各地城镇化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城中村、棚户区需要改善人居环境,不少城市开始深挖老旧工业区等地块的改造潜力,居民新房装修、旧房改造的需求也有增无减。

多种因素作用下,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加。有专家及机构测算,中国近年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为20亿-30亿吨,差不多每年能填平100个西湖。

要对如此大量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难度不小。事实上,中国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尚未完善,建筑垃圾处置总体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收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大等多重障碍。

比如,废弃混凝土、工程渣土与泥浆等垃圾的处理技术相对成熟,可通过破碎、筛分,重新配方后经过烧制或免烧技术制成各类砌块、路面透水砖甚至板材等再生建材。但这类产品替代性强、附加值低,中国还有巨大的煤矸石、粉煤灰、各类尾矿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存量,它们加工再利用的技术、成本比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有优势。这就制约了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的市场扩展。

又如,木头、瓷砖、玻璃、金属等装修废弃物的处置也很棘手。要对这些东西进行无害化处置,需要分拣,而机器只能根据磁性或密度等分选出金属或砖石,人工分选精度虽高,但安全防护成本高、分选效率低。此外,装修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价值低,通过市场很难自发形成再利用产业链条,真成了没人要的垃圾。

违规堆存建筑垃圾现场(图源:生态环境部微信公号)

除了技术上的难度,建筑垃圾资源化加工利用设施的缺乏,是造成各地非法倾倒、跨区域倾倒多发的直接原因。

中央环境督察组通报中指出,多省市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比如有的地方缺地。某市人口稠密,寸土寸金,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成本高,建筑垃圾产量又大,向外找出路就成了最“省事”的选择。

还有的地方缺“环境容量”。技术上,一些建筑垃圾本可进入水泥炉窑协同处置,但由于工业结构调整,有些地区保留的水泥厂产能有限,限制了建筑垃圾在本地再生利用的出路。

更多的地方是缺资金。普通建筑垃圾再生制品受技术、市场限制,盈利能力有限,对市场投资主体缺乏吸引力,相关再生设施的投资亟需政府托底。但现在政府过紧日子,财政资源有限,一些地方觉得建筑垃圾处置没那么重要紧迫,财政支出优先级不高。

这就出现了督察组通报所指出的问题:多地至今尚未制定规划,有的市县虽有建设规划,实际推进却一拖再拖。

监管也有漏洞。建筑垃圾的闭环处理,需要对其产生、清运、分选、再生、利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但有时候政策不完善,一些地区监管部门也可能存在懒政、怠政现象。

具体来说,建筑垃圾有可能运到具有消纳资质的工地、去往合法的临时堆场或中转码头,也有可能去到某个“堆场”或“处置场”,但无论去哪儿,倾倒都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置方式。月黑风高甚至光天白日,只要有合适地点,自卸车倒了就完事。而且,越是人烟稀少、缺乏监控的地方,就越是垃圾处置的盲区。

无疑,这些都增加了监管和执法的难度。

(图源:新华社)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依据住建部2005年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出台地方性规章,实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

不过,这种行政审批只是为需要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而设,若建设项目自身能够就地消纳,建筑垃圾不需要外运,就无需申请。至于是不是真的能就地消纳,恐怕只有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自己知道。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相关工程施工单位会被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金额看上去不小,但督察组披露的几起涉及上万吨建筑垃圾的大型项目,合法处置垃圾的成本至少在千万元以上,相较之下,100万元的罚款上限显得很“划算”。

顽疾如何治理?

从源头上说,地方需要摒弃过去大拆大建的思路。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或构件,或把建筑材料用回新建筑中。目前不少地区已采用这个思路,对古城、古建、工业遗产进行修复和二次开发。

在回收清运环节,需要加强物流的全过程管理。相对于不抓现行就容易消失无踪的非法排放废气,或通过暗沟暗渠甚至深井灌注非法排放污水,建筑垃圾不容易凭空消失或减量。把物流监管起来,就能实现过程性追踪,这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

在加工再生环节,地方政府要吸引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到建筑垃圾的处置加工设施建设中,加快提高区域内综合消纳能力。对相关企业进一步给予补贴引导与政策优惠。

各地还应进一步细化管理政策,为依法清运建筑垃圾的主体提供便利,让意图逃避监管尤其是“跨省倒垃圾”这种恶劣做法付出沉重代价。

文/云间子

编辑/云歌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冉、陈亚楠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