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情况。
这是近日拍摄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一角。(图源:新华社)
10年前,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从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从西南山寨到塞北草原,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走进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这是一个藏族牧业村。50岁的村民索南才让带着一家三代站在家门口,向习近平总书记献上洁白的哈达。索南才让5个月的小外孙尚在襁褓中,习近平总书记见了十分喜欢:“小家伙长得很漂亮,看着很聪明。”
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在制作苗绣。(图源:新华社)
在贵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赴西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广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翻开新篇章。在雪域高原,“电力天路”编织起一张张安全可靠的“光明网”“民生网”;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注入动能;在北京西长安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吸引八方来客……2012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命名205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已经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
这是6月5日拍摄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山中的羊群。(图源:新华社)
中国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伊朗驻华大使穆赫森·巴赫蒂亚尔曾参访新疆,先后前往新疆的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三地。他在接受海外网专访时表示,“当地农业早已用上先进机械设备,通过采棉机大幅提升了采摘效率。不仅农业,新疆各领域发展都很迅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条件改善,这是我亲眼所见。”(何洌)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何洌、陆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