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中国“绿色能量”

海外网 2024-08-30 09:12:06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以其独特的“绿色能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和信心。

走出一条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中国基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规则,并根据自己的国情,与时俱进制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并系统推进落实各项行动,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扩大清洁能源生产消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以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2023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55.3%,比2012年降低12.2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光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升至26.4%,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7.9%,比2012年提高8.2个百分点,已于2019年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2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950万辆,带动全球累积销量从13.3万辆增长至4000万辆;培育了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新能源汽车在全部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达到6.1%;共建成860万个充电桩、3300座换电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和交通能效提高。

过去十年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40%,年均下降4.9%,其中钢铁和火电生产能耗强度分别累计下降9.8%和5.8%;乘用车平均百公里油耗累计下降31.3%,年均下降4.1%;新建建筑和公共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分别下降30%和20%。

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森林资源和人工造林增长最多的国家、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些了不起的成就来自社会各界的集体成就,体现出我们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也向世界证明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相得益彰。

赋予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经济性和可及性

长期以来,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清洁能源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以及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在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仅推动了国内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突出贡献。

国际能源署曾在2017年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表示,全球能源转型出现了四大系统性的新变化,分别是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油气生产国、光伏发电成为许多国家最便宜的新增装机选择、中国经济切换至新常态发展模式并推动了全国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电力的应用不断拓宽至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等更多领域,其中后三项都由中国主导并作出最大贡献。

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产品正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2023年,中国风电、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众多国家用上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世界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约5.73亿吨,合计为全球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0%。

国际能源署署长Fatih Birol在2024年1月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清洁能源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这对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尤为重要,特别是面临着资金和技术双重挑战的发展中国家。

彰显致力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和担当

中国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地球。”这一论述体现了大国领袖的天下情怀。

2009年,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国家适当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通过法律、行政、市场、技术等多种举措,实施了一系列脚踏实地的行动,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额完成了减排承诺,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履约答卷。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中国按照《巴黎协定》“最大力度”要求,更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于2021年10月正式提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郑重承诺了“中国2030年相较于2005年水平,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超过65%;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约25%;将森林蓄积量相较于2005年水平增加60亿立方米;风能和太阳能装机总容量超过12亿千瓦。”

我们为实现气候保护目标持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做出历史性贡献;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进程;连续10年清洁能源相关投资占据全球第一,总量超过了美国加上欧盟27国的总和,份额达到全球40%左右;连续30年保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引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绿色金融发展规模位于全球前列,其中全球绿色信贷余额为第一、绿色债券发行量为第二,碳市场目前也在稳步推动进程中。

以开放合作姿态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战略机遇。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气候保护和能源转型重大议题里,世界没有独善其身的桃源,只有同舟共济的未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以开放合作的姿态,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一平台,我们与沿线国家分享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实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现共同发展和繁荣。2021年底,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布《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截至2023年末,中国已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智利、古巴、埃及等41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7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合作领域涵盖清洁能源、低碳交通、节能增效、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援巴基斯坦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解决了当地长期存在的用电和照明问题,巴总理称“中国的援助为当地民众带来真正的福祉”。援古巴的光伏项目,不仅可以为古方解决一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基本用电和照明问题,也为古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助力。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累计举办58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4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正在帮助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清洁能源产业,提高其能源自给能力,同时也为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我们欣慰的看到,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并未削减各国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复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也并未影响到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发展;各国推进能源转型、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初心未改、步伐更加坚定。

中国已经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其开创性努力和进步已经有力地证明了科学的政策目标、有效的行动部署和开放合作的姿态是气候保护解决方案的关键,为全世界绿色低碳转型走出了一条先行、可行的道路。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美丽中国保障体系的同时,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讲好美丽中国故事,强化政策沟通、共享发展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继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

(作者: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高慧 刘月洋 汪辉)

责编:吴正丹、陆宁远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