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海外网评:“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海外网 2024-10-16 18:48:07

2134723940272308227.jpg

2024年10月16日,在山东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生们在参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模型。

(图/东方IC)

60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60年后,在中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里,参观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两弹一星”精神正在更多领域得到诠释。在那火热的建设年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万米,到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从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着陆,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从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实现绞吸船自动挖泥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到“华龙一号”形成了中国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增强着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

“两弹一星”精神源于历史更属于今天。当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科技工作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今天,科技强国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技术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正因如此,建设科技强国,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凝聚起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勉励的那样,“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历久弥坚的生命力,必将不断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将更放光芒。(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陈洋、陈亚楠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