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国内 >

北京市十一学校: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海外网 2024-11-05 12:11:06

“学校为什么没有运动会?”“学校为什么这么低调?”“怎么在学校总见不到您?”……

9月30日中午,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食堂,几名初高中生和校长田俊一同吃午餐时连连发问。

“学校有体育季,持续时间长,大部分学生都可参与相关项目。”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我们的精力都聚焦于这些方面。”

“我没有外出工作任务的话,基本都在学校。但学校有点大,人有点多……”

田俊一一作答,对于学校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会当场提出解决方案并征求学生意见。

这是十一学校开展的一场“校长有约”活动,每周一至周五,学校会安排一位校务委员和学生在午餐时进行交流,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云平台预约参与。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吐槽”,也可以提建议。

4175271f-9a99-11ef-b76e-8e840862ca21.jpg

秋日,学生们在摄影课上用镜头记录校园风景。

以学生为中心,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十一学校的办学准则明确: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基于此,为了学生,学校一直在“努力办正确的事”。

在学校体育馆的阁楼上,有一处健身房,视野开阔,学生可以晒着太阳健身,名为阳光健身房。

阳光健身房的完善与3名高中生息息相关。这3名热爱健身的学生,在日常锻炼时发现学校健身房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于是,他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并将调研成果带到“校长有约”。获得认可后,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阅读专业书籍,撰写了一份更具合理性的调研报告,并在2022年底校务会上被采纳,2023年暑期健身房得到完善。

不仅是吸引学生为身边事提建议,学校还希望借此鼓励更多学生将想法变成现实。

上述3名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建议满足同学们的多元健身需求,进行了实地考察、测绘,绘制了健身房平面结构示意图,并多次进行交流讨论,开拓思路、突破瓶颈。

学校将这些情况制成展示牌挂在了健身房,并提出:发现身边的问题,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将想法变成现实,需要不懈努力;从个人感受连接到更多人的需求,则需要有心念他人的胸怀。

十一学校每年都会面向全体学生征集第二年的十件实事,校务委员会年底确定后在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进行公布,接受监督。

2023年底,开发跨年级的专题研学线路、提供校内3D打印自助服务等被确定为“2024年十事实办”。

事情办得怎么样,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满意度调研,一份“2023年十事实办满意度调研”公布了每一项的分值。

十一学校团委书记柳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一件件具体的事来支撑,这可以检验学校努力做的事到底是不是学生所需、到不到位。

吸引优秀人才,营造宽松氛围

以学生为中心,不只体现在日常服务,更体现在教学方面,而这离不开优秀的教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是十一学校的理念。

怎么找到学校认为最优秀的人并留下来完成育人使命?这是学校管理层考虑的重点。

“我们希望找到那些学有专长且有情怀的人才,这样的教师认同学校的价值观,不用扬鞭自奋蹄,会影响很多学生。”十一学校人力资源部主任王延楠说。

“来十一学校,我们一起以教育的方式改变世界。”这是2014年学校招聘时的一句话。

那年,有一名叫朱浩楠的青年,有数学建模方面专长,冲着这句话他选择了十一学校。

入职后,朱浩楠克服困难,在学校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尽管课程难度很高,但喜欢的学生非常多。座位不够,有些学生就站着上课。10年来,朱浩楠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学领域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影响了一大批学生坚定从事数学研究。

2019年,本硕博都在北大就读的郑子杰毕业。博士阶段,他的研究方向和人工智能联系紧密,可以选高校教职、投资银行和互联网大厂,他却特别想做中学数学老师。郑子杰认为,改变一代人最快的方式,是出现在他们形成世界观最关键的中学时代。

郑子杰想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但和多所学校谈及都没有得到能够开设课程的明确答复。在十一学校,校长不仅痛快地答应了,还明确学校会尽最大能力提供支持。同时,校长建议,要了解学生,日常课程他也要带。

郑子杰没想到校长这么爽快,觉得他说得在理,毫不犹豫地响应了校长的建议。

如今,郑子杰是十一学校人工智能高端课程负责人,课程成果同样丰硕。

在十一学校,类似的人才很多。那么,如何让这些有能力有想法的教师留下来并充分实现其价值?

十一学校办学准则明确:竭尽全力帮助教师,以方便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比如学校为教师提供工作住房,为教职工子女开设幼儿班;二是营造宽松的氛围,让教师充分施展才华。”王延楠表示,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或建议,只要是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学校都会努力实现。

今年8月中旬,首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竞赛在保加利亚举办。因为十一学校的学生没有入选中国队,郑子杰想以私人名义带领8名学生参加比赛。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田俊请假。

田俊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不仅同意他去,还表示如有困难,学校可以帮助解决相关费用。

大赛期间讨论第二届主办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郑子杰给校长发微信,说可以和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联合争取主办,场地放在十一学校,但需要学校予以经费支撑。

田俊明确告诉他,费用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解决,让他大胆申请。

田俊说,像郑子杰这样的年轻人,有创新使命感,热爱从事的事业,学校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营造宽松的氛围。

9月26日,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以文化人 成就良师——敬德书院秋季会讲暨办院10年研讨会”。会上,田俊分享了朱浩楠、郑子杰和杨帅斌3位教师的故事。他表示,新时代优秀教师应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体包括扎实丰厚的专业知识、对学科的热爱和激情、开放活跃的思维、有想法敢开拓的精神、保护激发学生好奇心、深受学生喜爱润物无声等特质。学校应致力于营造能涵养教育家精神的氛围,少些功利性目标,做到平等、尊重、信任,给予充分空间和自由,让教师看到理想和价值实现。

4172f915-9a99-11ef-b76e-8e840862ca21.jpg

学生们正在学习机器人课程。

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有了好的师资,还要考虑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学生情况不一样,甚至千差万别。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教学,在某方面基础好的学生会感觉吃不饱,基础差的则跟不上,甚至可能失去信心。”十一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彭了表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他们发现,某一课程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相互激发,学习效果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早一点帮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长是自己的事,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011年,学校试行走班制,每个学科有多个教学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学科的基础进行选择。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在一个固定班级,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走班制是以教学班形式存在,学科老师固定,学生去不同的教室上课。学校试行半年后,取消了行政班。

如此重大的变化,学校并没有开会动员,而是“悄无声息”地开展,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了改变。

在学校看来,取消行政班更多的是取消班主任“警察”和“保姆”角色,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没有行政班并不意味着没人管,学校有行为分系统,有一些学生形成的共识公约,扣了行为分,会影响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只是,学生如果犯了错,不会以集体的方式“绑架”。

“我们的理念是,越自律越给你自由。”彭了说,跟踪研究显示,十一学校的学生上大学后,感到迷茫的比较少。

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意味着课程表要灵活,充分体现个性化。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明确:课程建设应立足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能支持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立人生目标。

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学习时段,从而定制自己的课程表。

“我们努力做的是帮助孩子看到有可能,再提供给养,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彭了说,学生有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不断激发自身潜力。

“认可稳定的教学质量以追求学生长远利益”

在很多家长看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分别代表理想与现实。

在两者平衡方面,十一学校做出很大努力。

“如果用七成精力,按百分制成绩能达到90至95分,为了剩下的5至10分竭尽全力有没有必要?”田俊认为,剩下的时间,应该让学生用于更有利于他们实现长远、全面发展的事上。

也就是说,十一学校重视成绩,但不唯成绩。

“认可稳定的教学质量以追求学生长远利益”,是学校的办学准则。

在教学方面,学校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机制和日臻完善的教学资源。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校把更多精力投向挖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比如,学校十几年前开设了汽车设计课程,一些学生接触后非常感兴趣,想大学继续深造,了解到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很强,于是就定下“小目标”,结果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学习汽车设计。

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

2014年2月,教育部把一场新闻发布会放在十一学校,推广学校课程改革经验。

10余年来,学校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让每一名教师主动投身变革,并在学生每一天成长中发现自身的专业价值。同时,通过负责任地自主选择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也推动着我们的教育回归本质,努力帮助每名学生发现、唤醒自身潜力。”田俊说。(记者 严碧华)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原标题:(引题)北京市十一学校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主题)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2期《民生周刊》杂志

责编:何洌、陈洋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