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需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精神富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只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才能始终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层宣讲工作,创新宣讲形式、优化宣讲内容,让群众听得进、能领会、可落实,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更加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提升文化的知识创造力。文化的发展包含着知识的创造、体现为知识的创造,是各方面知识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不断累积的结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也体现一个民族的知识创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对于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提升文化的知识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探寻中国之理,提升知识创造力。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提升文化的生产供给力。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文化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文化的生产供给力。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实施高水平文化园区建设、中小文化企业培育等发展文化产业的制度措施,形成完整立体的文化产业链。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发展。
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我国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与我国综合国力相比还存在“落差”。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让我国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充分展示出来。充分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带来的新机遇,推动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发力,在宣传、经贸、旅游、体育、学术等领域对外活动中相互配合,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构建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更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吴学琴)
原标题: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有的放矢)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5日 第 09 版)
责编:吴正丹、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