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学习小组 >

【学习小组】两幅石刻家训,习近平驻足细看

海外网 2025-01-24 14:40:32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既有温馨欢乐,也难免遇到矛盾隔阂。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关注较多的话题。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的故事。据载,清代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居发生宅基地纠纷,遂驰书京城求助。张英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后来,其子张廷玉在家训中总结:“天下之道,宽则能容。”

六尺巷口一旁,立有两幅石刻,上面摘录着张英、张廷玉父子分别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去年10月,习近平来到安徽桐城,在此驻足细看。他说:“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

1.png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安徽考察。图为17日下午,习近平在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国的家文化中有一种说法: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大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

南宋赵鼎在《家训笔录》中说“廉勤二字,人人可至”,这是重视廉洁勤勉;明代王阳明写三字诗作训,要求子孙“毋说谎,毋贪利”,这是关注品德修养;《郑氏规范》嘱告:“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这是倡导与人为善……这些名言警句,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2.png

现代社会,家庭规模缩小,结构更加扁平化了,观念也有很多改变。如果现在问大家,你的家训是什么,可能很多人说不上来。这是否意味着家训的价值过时了呢?

我们的答案是:并没有。以前,家训或刊刻石碑之上,或镌于牌匾楹联,多以文字形式传于后世;现在,家训可能是长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电话里反复叮咛的劝告,是某次敞开心扉的长谈。形式不同,但都反映出一个家庭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

这几年到乡村采访,看到许多人家又重新挂起了写有家训的镜框、木牌。有的很通俗:“做人要对得起良心”;有的很实在:“持家勤和俭,败家酒和赌”;有的很简短,就俩字,“真诚”……这些民间自发生长的家训,接地气,有力量。

近日,一位友人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手写的家训“勤攻吾短,靡恃己长”,哲理很深刻。春节团圆之际,大家不妨总结下自己的家训,在代际间找到越来越多的价值共鸣。

文/钟祺

音频/静玄

音频剪辑/安先

海报设计/子棋、星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青津、卢思宇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