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清晨,2025香港马拉松鸣枪开跑。赛场上,有一批特殊的参赛者:约200名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跑手在跑道上一展身手之余,也肩负着为运动科研进行优化测试的使命。
浸大科研团队于2023年开展“运动安全与表现的即时数据监测”项目,利用世界领先技术实时监测运动员的生理指标,协助保障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健康和安全。他们已将相关技术应用于去年巴黎奥运会和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中。
“保障运动员的安全,并且提升他们的能力和表现,这是我们的愿景。”浸大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是本届香港马拉松跑手之一。他告诉记者,团队希望通过此次马拉松进一步优化技术。
开发健康“红绿灯”
在鞋带系上量度步幅的感测器、戴上测量心率的胸带、提前12小时吞服用于测量体温的胶囊……刘永松与其他浸大伙伴们在起跑前做了额外准备,每个人身上配备了3款感测器设备,并戴上用于记录位置、速度和传输数据的智能手表。
通过可穿戴感测器,跑手的心跳、血压、汗水流失量等生理指标,以及每一步的幅度和距离都能够被测量。这些指标数据通过智能手表发送到后方的仪表板上,供研究人员分析。
近年来,长跑运动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马拉松属于高强度运动,以往香港马拉松也出现过跑手赛后昏厥甚至死亡的案例,因此在马拉松热潮持续升温的同时,跑手的安全也备受关注。
刘永松介绍,团队开发的系统参照了“红黄绿”交通灯的运作,当运动员所有生理指标都处于安全情况,系统就给他们开“绿灯”,代表他们可以提高强度和速度;“黄灯”代表已触及临界点,要格外小心;“红灯”就要立即停止。
在2024铁人三项世界杯比赛中,曾有两盏“红灯”亮起,显示运动员体温过高,后方立刻安排支援。刘永松表示,下一步希望将数据实时发送到运动员的智能手表,让他们及早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并调整速度。这也是团队在本届香港马拉松中的测试重点。
打造个性化训练
在颁奖台上的高光时刻,是运动员艰苦训练的成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很值得欣赏,但当运动强度超出身体限制,那就很危险了。”在大学执教超过20年的刘永松坦言,他见过不少精英运动员不顾极限往前冲,结果导致受伤,他希望利用科研数据帮助运动员提高安全意识。
每个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心肺能力等都不一样,不同天气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也会有差异。研究人员和教练参考可穿戴感测器收集到的数据,为运动员设计个性化训练,及时避免创伤、有效提升比赛能力。
浸大是香港最早开设运动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近年积极投放资源发展运动科学,其中“运动安全与表现的即时数据监测”项目以保障运动员健康为首要目标。团队成员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和运动遗传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除了中国香港外,也有来自西班牙、土耳其、希腊等世界各地的人员。
刘永松认为,国际化及跨学科团队能汇聚更多不同经验,激发创新思维,加快研究脚步。目前团队一方面自行研发产品,同时引入新技术,例如用于测量体温的可吞服胶囊就产自德国。
反常天气见成效
2024年3月24日,“2024铁人三项世界杯香港站”在中环海滨长廊举行,选手们斗志高昂。根据香港天文台数据,当日录得最高气温31.5摄氏度,是香港过去40年以来最热的3月天。
浸大团队在赛场附近设置指挥总部,浸大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卡尔·詹姆斯和工作人员聚精会神,盯紧设备屏幕。
偌大的仪表板清晰地显示着赛场地图、运动员的位置和生理指标等。“这些绿色圈圈是运动员身处的位置,而屏幕右手边是运动员的心率和体温。”詹姆斯介绍,团队利用可穿戴设备感测技术实时监测参赛者的身体情况及位置等。
在该次铁人三项赛事中,浸大团队对大约70名参赛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其中两人在赛事期间被测出体温高达41摄氏度,出现“红灯”警告。由于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各运动员的位置和周边环境的数据,工作人员及时前往运动员所在的地方,提供适切救助,两人最后安全无恙。
对于户外运动选手来说,每次比赛都是对体能和耐力的严峻考验。在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浸大团队在多个比赛场地设置了气象站装置,准确掌握赛场的实时温度和相关风险。
浸大团队不断提升监测系统和设备的效能,预计一年多后能完成优化。“我们会把研究成果应用在更多长途体育比赛中,还有其他行业的户外工作者,例如郊野公园的清洁工、工地的建筑工等,希望这些成果能为社会带来更多贡献。”刘永松说。(张雅诗)
责编:吴正丹、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