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图/新华社)
当地时间2月16日,为期3天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闭幕。今年慕安会的主题是“通过对话实现和平”,但在整个会议期间,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却成为全球媒体聚光灯下的热点话题。新一届美国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与俄罗斯的接触,以及对欧洲国家内部事务的评论,不仅让美欧之间的分歧凸显,也令跨大西洋伙伴关系遭遇“寒流”。
慕安会创始于1963年,是西方主导的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慕安会作为美国与其他北约成员国对话的平台常被称为“跨大西洋的家庭聚会”。然而,在本届慕安会期间,美欧之间的“争吵”不断,特别是当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演讲中大谈“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自身内部”,并引用多个案例抨击欧洲对“政治表达”进行打压,指责欧洲背离了其基本价值观后,招致欧洲方面的强烈反弹。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批评称,“新一届美国政府的世界观与我们截然不同,它不尊重既定规则、伙伴关系和长期建立的信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认为,万斯的演讲试图挑起与欧洲的争端。从某种意义而言,作为美国副总统的万斯的言论,实际上打破了美欧安全战略精英在此类场合常规的讨论框架,不仅对欧洲进行直接指责,还试图对其进行“说教”。这凸显出美欧之间平等交往的框架正在崩塌,美欧之间的一些共识和价值理念正在被打破。
虽然本届慕安会成了美欧关系裂痕的放大镜,但事实上,早在会议召开前,美欧之间的矛盾已因新一届美国政府一系列“美国优先”的政策和表态而不断升级。会议前,主办方在2月10日发布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中对新一届美国政府的相关做法表达了担忧,称因为新一届美国政府对“领土侵占”表现出浓厚兴趣,“美国不再被视为稳定之锚,而是一个必须对冲的风险”。2月12日,美俄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并同意就结束俄乌冲突开展“紧密合作”,派遣各自团队“立即开始谈判”。美俄间的高调互动让欧洲方面开始担忧,未来乌克兰危机的谈判桌旁是否还有欧洲的一席之地。实际上,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纷争其实在拜登政府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存在,只不过此前并不过于突出。如今,伴随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的回归,使得美欧之间的一些矛盾纷争不断凸显,很多问题开始被摆上台面。与以往不同,新一届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欧洲的施压力度,不断打破欧洲承受的底线,由此导致美欧矛盾与对立激化的同时,也促使欧洲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对美立场。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欧关系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自二战结束以来,美欧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政治体制,构建起了紧密的双边关系。北约的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都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关系,使得美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力量。近年来,美欧关系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出现诸多裂痕,特别是当美国从全球化的倡导者转变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践行者,当欧洲从安全依赖者转变为“战略自主”的追求者,就已经预示着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将难以为继。美欧现在都在调整和适应新的交往模式,可以想见,欧洲方面不会像从前那样追求与美国保持紧密关系、为维护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而被迫让渡自身利益,美国也将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弱化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视,回归到现实主义外交。展望未来,美欧既“回不到过去”,也难以像从前那般紧密无间。
“接下来怎么走?”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月15日报道称,虽然万斯在演讲一开始就告诉欧洲,“我们是同一支队伍”,但他最后说的话似乎更重要:“祝你们好运,上帝保佑你们。”对于特朗普回归后的美欧跨大西洋合作前景,欧洲方面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将美国视为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的“盟友”。(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陈洋、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