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缅甸当局在克伦邦妙瓦底处理非法入境外籍人员相关事宜。新华社发(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供图)
近日,中、缅、泰三国在泰缅边境的妙瓦底电信诈骗园区组成联合工作组,打击电诈、网赌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持续加大。坚决打击网赌电诈犯罪,是中国政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切实体现,也是维护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必然选择,符合各国人民共同期待。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地区合作打击跨境电诈,产生推动该领域国际合作的积极势头。
电信诈骗已演变为全球性威胁。2025年初,中国公民王某在泰缅边境失联后,经泰缅边境被送入缅甸妙瓦底“阿波罗”园区,随后又被“贩卖”至多个电诈园区。“缅北”之后,又有“泰北”,深刻揭示了电诈背后“人口贩运”“殴打虐待”等恶行,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据国际刑警组织和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电诈受害者遍布世界各国,仅东南亚地区就有数十万人被贩运至电诈园区被迫从事诈骗活动。此外,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导致全球每年损失达3万亿美元。现阶段,新型电诈不再仅隐藏在“投资理财”“刷卡返利”的外衣下,其犯罪手段日趋复杂,甚至呈现出“黑社会+高科技+产业化+跨国境”的特点。因此,可以说电诈带来的危害是多维度的,不仅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财产权益,更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地区的国际形象,也会对区域和平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为电诈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坚决打击电诈作为捍卫人民利益的“民生工程”与维护国际安全的“责任课题”。中国2022年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开创了全球首个针对电诈的专项立法,构建了“技术反制+全民反诈”的立体防线;2024年11月出台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首次明确针对涉电诈分子进行多项联合惩戒制度。近年来,中国在电诈治理方面,深入开展了“云剑”“断流”“拔钉”“长城”等专项行动,持续保持高压治理态势,同时积极推行“净网”专项行动依法惩治网络犯罪,针对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乱象加大诉讼办案力度,用法治力量维护网络清朗。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华认为,“东盟国家可以学习中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尤其是电诈犯罪的打击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本国的网络安全能力。”
中国与东盟共筑联合执法利剑。面对电诈犯罪“跨境化、武装化、产业化”的挑战,唯有国际合作才能根除跨境犯罪土壤。中国在全球安全倡议中鼓励各国为打击跨国犯罪作出制度性安排、积极开展执法合作,共同提升执法能力和安全治理水平。2024年10月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加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的联合声明》,标志着打击电诈进入多边协作新阶段。今年1月21日,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在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联手组织的“海鸥”联合行动总结会上公布了阶段性数据:2024年8月至12月行动期间,破获以电诈案件为主的各类案件160余起,抓捕犯罪嫌疑人7万余名,解救受害人160余名,为区域稳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除“海鸥”行动外,中方还主导构建多边协作框架,提出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常态化、呼吁东盟乃至国际刑警组织进行更广泛合作。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代理负责人霍夫曼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加大对电信诈骗等跨境犯罪活动打击力度,正在产生推动该领域国际合作的积极势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只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有效遏制电诈“毒瘤”的扩散蔓延,为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让这朵“恶之花”不会再有成长的土壤。(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陈洋、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