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2024年11月5日)
基层减负是一道“加减题”,减的是无谓事务,加的是工作质效。20世纪90年代初,在福州工作的习近平就明确提出减负要与增效相结合。
当时,外商要想在福州投资办厂,流程手续很繁琐,今天找这里盖章,明天去那里办证,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地跑,往往是人已精疲力竭,事还没办完、没办好。
一次福州市委常委会上,分管外经贸的副市长把一张1米多长、盖了130多个公章的宣纸直接带到了会场。办事效率低下、机制流程冗长,这给了习近平很大触动。
1991年12月,习近平与同事讨论福州市战略规划设想。(图源:《习近平在福州》)
怎样既给基层“减负”又让服务“增效”?习近平倡导采取“一栋楼”办公,相关行政部门在楼里开设服务窗口,各种手续足不出楼就能全部办妥。这一做法开创了全国行政审批改革的先河。
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习近平十分重视公务人员劳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他打过比方:你想提高一个地区的治安水平,解决的方法不能是让警察每天加班不休息,今天通宵加班了,明天是不是就要休息一天?否则身体受不了,第二天的工作也做不好。
后来,习近平到上海任职,要求提高工作效能。有些需报送的请示事项,一般是先办文,领导同意后,再起草、审核请示件报批。这样一来,一个事项要报批两次,浪费时间。习近平提出能否精简程序、提高效率,这同样是从“减”字上着手。
基层减负,“减”就是“加”。减负减得怎么样,要看负担是不是真轻了,更看工作实绩有没有提升。其实,基层干部呼吁减负,不是怕付出、怕劳累,而是希望忙得有价值、干得有意义。
文/钟祺、静玄
编辑/海声
配音/静玄
音频剪辑/安先
封面设计/子棋
资料来源/《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上海》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青津、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