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40多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由东到西、由点到面,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级经开区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索者。40多年来,国家级经开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兴业、设立研发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随着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经开区逐渐重视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积极与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功能型园区联动发展,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不断完善。
国家级经开区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创新,一直是引领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40多年来,从最初率先开展技术引进,到积极引进国外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国家级经开区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前列。
国家级经开区是促进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近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积极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强化“以东带西”,助推我国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截至2023年末,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与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开展合作共建、国家级经开区对口援疆援藏援助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比上年增加182项。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世界经济低迷、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趋势出现深刻变化,国家级经开区出口导向型产业和招商引资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国家级经开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部分经开区存在产业配套不完善,技术设施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此外,经开区在产业布局上存在同质化发展问题,部分经开区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间关联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形势,国家级经开区应当主动作为,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持续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政务服务、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探索“小管委会+大运营公司”模式,分离行政与市场职能,增强开发区对全球要素的吸引力。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国际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助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规划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跨部门协调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各类开发区的布局和功能,避免功能定位的交叉重叠和产业同构,努力开创经开区工作新局面。
(郝洁、李星辰,作者分别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0日 第 06 版)
责编:吴正丹、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