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按】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日报》推出系列专访报道“与企业家谈‘新’”,很值得注意。今天见报的一篇,专访对象是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之前,则专访了胖东来的于东来、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还在头版刊发过专访任正非(岛上发过全文)。
这些企业家年纪有老有少,有的做零售有的做科技,在各自领域内都非常有代表性。他们的实践与思考、观察与见解也引人深思。我们摘取了部分内容,一起来看。
曹德旺(福耀集团,“40后”):
教育是事业而非产业
教育是事业而非产业,期待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
福耀科技大学是非营利大学,不靠招生赚钱,学费每人每年5600元。学校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大三大四进行专业教育。招生时,按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招生,大二下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开始选专业。授课老师是双员制,有负责理论培养的老师,也请企业家来授课,而且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机会。
我不希望学生耗在教室里,而应该多走向社会。希望他们在福耀科技大学学完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去闯天下。我们跟学生讲,一切都靠你自身自立、自强、自尊。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第一,做人要做清楚。做事很容易,你不会,可以请别人帮忙或者雇人做。做人做不清楚,什么事情都等于零。第二,要勤学苦练,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把一个东西给你,你不伸手来拿,就仍然在我手上,再怎么教也没用。因此,学生要尊重老师,多向老师请教,不懂的要缠着老师去问到底。
企业家意味着奉献,要先立德、后建功,不是“土豪”。民营企业家应当有抱负、有责任、有胸怀、有境界。真正的企业家要做到三点: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
这不是讲官话、大话。如果背离这三句话,做企业就不会成功。试想,企业做的事情、做的东西,国家不需要、社会不需要、人民也不需要,当然就卖不出去,只有倒闭一条路。
对“内卷”,我们总是避开、绕开,不跟他们卷,而是专心做好、做强主业。我们不是什么赚钱快就追什么,而是秉持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专业主义精神。只有对别人好、对行业好,自己才会好。对“内卷式竞争”,我认为国家应该干预。否则,资源消耗掉了,产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后损失的是国家利益。
于东来(胖东来,“60后”):
重视“人”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我年轻的时候干了很多工作,赔了很多钱。一直到1995年,才开始摸清做生意的门道。对“人”的重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只有去尊重员工、成就团队,企业才能做得更长久。
我们相信员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员工在一线,最了解顾客的需求,赋予他们权限能让服务更高效、更贴心。同时,我们通过完善的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职工赋权和企业管理是通过公平的制度、充分的信任以及文化的引导来实现统一的,目的是让职工有家的感觉,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很多企业“内卷”竞争、打价格战,很辛苦,自己到最后也赚不到钱,还把自己“卷”死了。如果让我提建议,企业要在品控上多下功夫。产品不好,就改产品。把不那么好的产品下架,把值得信任的产品上架;员工能力不理想,要给员工多培训、涨工资。
在追求做大做强与做精做久之间,我们认为做精做久是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都做到极致,企业才能长久发展。
商业不仅是逐利,从长远来看,更应该建立信任。胖东来这些年坚持让“诚信”两个字落地生根。我们严格执行“无理由退换货”政策、设立“500元投诉奖”,看似增加了企业成本,实际上换来了口碑。
胖东来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用真诚换取信任,用信任赢得市场。现在的实践证明,我们走对了。
王宁(泡泡玛特,“85后”):
我们这一代更追求创新和美好
有一句话,叫作“From the world to the world”,就是“来自世界,再走向世界”。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是世界级的文化。我们孵化出大家喜欢的产品,通过产品将其背后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品牌,我们希望制造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世界级的消费品牌。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最关注效率和成本。例如,一个杯子,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价格从100块钱降到10块钱,这说明中国制造足够优秀。与此同时,同样的玻璃杯,上面印一个拉布布,就可以重新卖到100块钱。我们跟优秀的艺术家合作,依托中国成熟的制造业,创造新的价值。我觉得,这也是创新。
在一个小的品类,也有可能诞生一家大企业。我们有一个理念——尊重时间、尊重经营。在小事情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做到最好就都有机会。
我们有两个重要优势:一个是中国市场,一个是中国制造。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他们所处的地方,要么市场不够大,要么制造业不够成熟。中国优秀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市场,可以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孵化IP的平台,在中国孵化再走向世界。
刚把店开到海外时,很多人质疑说,一定都是中国人跑过去买。现在反过来了,说国内门店有很多是外国人来买。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的产品成了“中国土特产”。
有的企业像草一样,长得快,但价值不高;有的企业像花,虽然美,但很短暂。我们想成为树一样的企业,把根扎得足够深。中国海纳百川的文化、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广阔的市场……都提供了扎根的土壤。恰恰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成就了我们。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会。要相信努力的价值,相信好奇心的价值,相信美好的价值。每代人对生活的追求可能不一样,比如,上一代更看重效率和成本,而我们这一代,更追求创新和美好。
王兴兴(宇树科技,“90后”):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早期阶段。所以,我们先从小的方面切入,比如科研教育、服务展示、简单工业应用,以及AI公司用来做开发。
我们最大的愿望及当下在做的事情,是希望机器人去干活。它可以做各种动作、去帮助人干各种活。但是,现在想要在家里或工厂里大规模应用,技术水平都不太够。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最大的难题是机器人AI水平不太够用,没有突破临界点。这是全世界的普遍问题,也是大家在努力做的事情。但AI领域可能随时会有突破性进展,技术跃迁十分常见。目前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未来某个时刻或许就突然迎刃而解了。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有生产制造的优势,在全球出货量比较多。目前我们AI人才相对少一些,但从长期看,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此外,由于生产制造和硬件做得好,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在成本上更有竞争力,使用门槛更低。这些都有利于未来大规模落地应用。这个行业一直比较缺人才,其中最核心的是AI人才。这个行业原本不存在,相关人才是最近几年慢慢培养成长起来的。
我们跟国内外很多高校关系一直很密切。我们希望推动机器人和AI行业的技术进步,跟高校以及年轻人建立更多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和高校合作、出书还是发布开源项目,都是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
某种意义上讲,一家公司业绩好不好是一回事,对整个行业以及社会有促进作用更重要。
行业发展变化非常快,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的习惯。我自己也是如此,白天公司各种事比较多,晚上个人时间会稍微多一点,看一些论文、敲点代码,保持学习和进步的状态。
无论是学习新技术还是开发新产品,最主要的是弄清楚方向。大部分的研发投入都是在摸索方向,这是最“贵”的。要保持对技术和产品的敏锐度,足够敏锐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去尝试探索,发现真正比较值得投入的方向,再去重点学习和投入,这个比较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
摘编/云歌、绫波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编:黄之安、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