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人们在美国纽约梅西百货内购物。(图/新华社)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简称“黑五”)。11月28日,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到来,美国假日购物季也随之开启。然而,今年的“黑色星期五”显得不温不火,不仅商家的折扣力度不如以往,更多美国消费者也开始转向“消费降级”。“黑色星期五”的冷淡,折射出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给美国带来的现实冲击。
“今年‘黑色星期五’或将不复往年盛况,人们不再为抢购涌入商场。”美联社11月27日如此描述。受政府停摆、就业疲软和通胀持续高企的影响,1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88.7,为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11月24日预测称,今年“黑色星期五”期间的人均计划支出仅622美元,同比下降4%。路透社认为,今年“黑色星期五”期间,美国零售商提供的折扣不及往年,美国消费者将以“更昂贵的价格购买更少的消费品”。以圣诞树这个美国国民消费品为例,美国国民圣诞树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巴特勒11月26日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表示,往年100美元左右的圣诞树,今年的价格将上涨10-15美元。“毫无疑问,今年人们会更难买到心仪的圣诞树和装饰品,而且这类商品会更贵。”
关税战对美国企业和美国消费者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多年来,中美圣诞节商品贸易始终循着清晰的节奏运转:美国进口商于春季敲定订单,中国工厂在夏季开足马力赶工生产,9月初,满载节日商品的集装箱货轮从港口起航,在10月陆续抵达美国东西海岸,待“黑色星期五”来临前,美国各大零售商已在货架上陈列整齐源自中国的各类圣诞好物。然而,本届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却打断了这一运行多年的节奏。美联社11月27日称,关税政策直接影响到各大零售商的商品采购与定价策略,许多美国零售商被迫在关税生效前加快了部分节日商品的运输节奏。路透社则在11月24日的报道中聚焦一名箱包零售商面对关税政策往复不定的无奈——该品牌被迫在支付高额关税和寻找新供应商之间做出选择,为此还多次前往印度、柬埔寨等多国寻找新的供应商,但出于成本的因素的综合考虑,该品牌“该最后仍然选择与中国供应商延续合作。”这名箱包零售商的遭遇正是众多美国企业现实境遇的缩影。
“到今年底,美国消费者可能将承担55%的关税成本。”美国高盛集团在今年10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如此预测。结合今年“黑色星期五”的情况来看,高盛集团的预测可以说正在成为现实——为美国关税政策买单的,最终是那些排队等在收银台前的普通美国消费者。“由于关税政策,我们无法提供如往年般的折扣。”一家纽约的零售商向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如是说,零售商们不得不缩减折扣幅度以抵消增长的成本。美国《商业内幕》杂志11月25日称,从服饰到食品、从电子产品到家具用品,“关税成本每周都在上升”。包括沃尔玛在内的零售商不得不在“黑色星期五”期间将对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的品类进行价格调整,幅度在10%-20%不等。美国《财富》杂志则评论称,美国的关税政策相当于对2025年假日购物季征收了290亿美元的税,这无疑会给那些正忙着为亲朋好友挑选礼物的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打击。美国非营利智库“税收基金会”也于11月17日发布研究报告称,2025年美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已升至17.6%,每个家庭因此多负担约1200美元的“隐形税”,全美普通家庭支出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赢家,关税壁垒只会让消费者买单、让产业链承压。唯有放下零和思维,回归互利共赢的合作轨道,才能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一个货品充盈、没有缺憾的“黑色星期五”。(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张轩豪、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