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法制日報:消失的村落人人有責

王傳濤

2012年10月22日15:54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10月20日在天津表示,中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數字說,過去十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比較妥當的說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馮驥才說,“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保護中國傳統村落已經迫在眉睫”(10月21日中國新聞網)。

這是個特別令人傷感的消息。坊間有雲,“上推三代,我們都是農村人”,我們的根都扎根於農村,都扎根於那片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村落和土壤。看這樣的新聞,猶如當年看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一樣,無論如何都難掩我們內心深處對於某一種歷史文化載體消逝的傷感。突然之間,我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多愁善感。

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一直在寫農村裡的故事。確切地說,是一直在寫山東高密某東北鄉的某個農村的故事,他的文學也被稱為“尋根文學”。可是,假如那些令人神往的自然村落都消失之后,我們又該去哪裡尋找我們的“根”呢?

這個時候,我們會把憤怒的矛頭指向“強拆”,指向為某個工程和招商引資而被逼的“搬遷”,指向權力和政府的造城運動、造湖運動,造高爾夫球場運動、造別墅群運動、造旅游區運動……甚至,我們會反對城鎮化。面對去年年底剛剛達到51%的城鎮化比例,之前的欣喜會蕩然無存。更多的,將會是對農村文化、農村文明的悲憫。

可是,隻要社會在發展,“文明的沖突”便不會中斷。城鎮文明和農村文明、工業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沖突就不會因為人類的多愁善感而變得緩和。這個時候,我們再反問一下自己,難道城鎮化速度加快,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我們選擇讀書、考研,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在所謂的城市裡面站住腳,然后給老家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在逢年過節一家團圓之時一種“榮歸故裡”、“衣錦還鄉”的光榮感。這種特別俗的理念,難道有什麼過錯嗎?

(責編:李文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