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評論認為,美國社會深度分裂!哪個贏了都不能令美國統一步調,和諧前進。事實果真如此嗎? |
美國真的分裂了嗎?
步步驚心的2012美國總統選舉終於過去。奧巴馬獲得的選舉人票遠超對手羅姆尼,但在全部選票統計中,他僅僅勝出2%(50%對48%),如果不計其他黨派候選人的話,奧巴馬的優勢僅僅1.6%(50.8%比49.2%)。
有評論認為,美國社會深度分裂!哪個贏了都不能令美國統一步調,和諧前進。事實果真如此嗎?回顧歷史上的美國總統選舉,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大部分時候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的比分都非常接近,換句話說,美國從來如此分裂!
來自美國智庫斯特拉佛的數據,1820年至2008年間,得票率最高的總統是林登.約翰遜, 他在1964年獲得61.5%選票(奧巴馬2008年獲得52%)。此外,隻有三名總統獲得超過60%的選票:1920年的沃倫.哈丁, 1936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和1972年的理查德.尼克鬆。
這段時期裡,九場選舉出現一名候選人獲得55-60%的選票﹔18場選舉中,勝出者的得票率沒有超過50%,其中包括林肯的首次選舉和威爾遜的兩場大選,往近了說,克林頓的初選和連任,都沒有獲得半數以上美國人支持。還有16次選舉產生的總統,支持率剛剛過半,但不到55%。
以候選人得票率而論,美國社會已經分裂了兩百年。但這些數據還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兩黨候選人差距很少打破60?40(實際差距遠遠小於這個比例)的穩定模式。美國常常被沒有獲得半數支持的領導人統治,但這種治理模式在過去200年中沒有出現社會大規模騷亂(即便總統遇刺,也很快有人替補,延續政策穩定),更沒有出現暴力推翻政權的情況。
有美國學者把對半開的最主要原因,歸於大選投票率低。聯邦選舉委員會數據指出,過去20年中1992年、2004年及2008年三次大選投票率相對較高,但也隻達到55%、57%和58%。比較低的是1996年和2000年,錄得49%和51%。假設美國一定比例的人永遠投民主黨的票,一定比例的人隻投共和黨的票,那麼真正決定選舉結果的,就是所謂“搖擺選民”。低投票率,正反映“搖擺選民”不夠積極。
美國是少數大選日不放公眾假期、也不在周末投票的國家。上班族要跟交通堵塞、送孩子上學、漫長加班等等做斗爭之后,才考慮要不要去投票。有時投票率低並不代表他們心灰意冷,恰恰相反,正如今年奧巴馬、羅姆尼大政相近,一些“搖擺選民”覺得國家已經走在正軌,誰當總統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更何況,美國開國元勛們設計的權力分配制度,使得議會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總統頭上,總統權力時刻受到約束,對美國老百姓來說,選誰上台也許真的不如准時送孩子上鋼琴課來得重要。
所以,美國總統們往往靠搖擺選民中的微弱多數勝出。相反,四位得票超過60%的總統中,除了羅斯福,另外三個人都沒能名垂青史,反而遺恨綿綿。高票當選的總統,不是出自戰爭時刻,就是基於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比如1972年在一片“恐共”氣氛中,主戰的尼克鬆戰勝了反對越戰的邁高文。而在意識形態不再大開大合的今天,2012年10月剛剛去世的邁高文,以主張和平、國際扶貧的理念在美國人心中留下更長遠更美好的回憶。
(注:本文轉載自“周軼君-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