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路自信的中國已不再醉心於世界第幾的名號,即將選舉產生的新一屆領導人更為重視的,將是對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日發布了一份題為《展望2060:遠期增長的全球視野》的報告。報告稱,中國可能最早會在201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如果是十年前我們聽到類似的消息,應該會感到振奮,彼時的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經濟總量尚排在前五名開外,世界第一的位子顯得遙遠而富有魅力。如今,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預測,其實並無意外——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GDP總量超過美國,無非是時間問題。
盡管如此,當這份“中國超美時間表”公之於世,還是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關於“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的種種議論紛沓而至。美媒糾結於“頭號大國”的地位即將失去,日媒對這個日益壯大的“經濟巨人”鄰居小心地表達著隱憂,歐洲人似乎更從容一些:的確,世界經濟版圖正在改寫,但歐洲國家有因此而變得更差嗎?
較之外界的眾聲喧嘩,中國人自己表現得相當淡定。且不說這個預測僅是一家之言,即便到2016年真的成為現實,對於中國來說意義也很有限,它不過如《福布斯》所言,是“絕對意義上的超過”,無論算人均,還是算質量,我們的經濟水平與發達國家的距離都不是一星半點。
更何況,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過度倚仗GDP指標的問題已經愈發凸顯。各地官員在“GDP崇拜”的政績沖動下,熱衷於基礎設施、經濟項目的大投入、大建設,甚至不惜犧牲環境保護、忽視民生福祉,釀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誠如美國前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的名言:“GDP並沒有考慮到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的教育質量,或者他們游戲的快樂。它也沒有包括我們的詩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穩定,沒有包括我們關於公共問題爭論的智慧或者我們公務員的廉正……”今日的中國,GDP不但不能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甚至在為數不少的人心中,成為了一個帶有某種負面色彩的符號。
也正因此,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贊譽,我們始終有所保留。切莫忘了,十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10.7%的背后,還有1.28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低於6塊3毛錢。那些在巴黎老佛爺或紐約第五大道搶購奢侈品的身影,並不能代表真實的中國人群像。中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還遠遠未到讓人沾沾自喜的地步。外界的溢美之詞,或是出於對中國現實國情不夠全面了解,或是服務於某種“中國威脅論”的需要。“發展起來后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的時候少”,當中國的體量變得越來越龐大,我們所要應對的外部和內部麻煩可能越來越多,因此,“中國超美時間表”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張憧憬未來的藍圖,更是一份復雜的考卷:當接棒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后,我們是否做好准備承受隨之而來的責任、壓力與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早於這項預測而面世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中,不僅提出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更強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十年倍增。很顯然,道路自信的中國已不再醉心於世界第幾的名號,即將選舉產生的新一屆領導人更為重視的,將是對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海外網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