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民”不過是一個時髦的標簽。它講述的是中國互聯網使用者把自己當作同一數字國家中的居民,而這種數字國家是不同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居住的國家的。在這種數字國家獲得的公民權賦予他們新的特權和機會。 |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日前刊登題為《“網民”:為什麼這個聽起來有點笨兮兮的詞在中國顯得如此重要?》的文章,作者為布裡恩·馮。文章稱,“網民”一詞是1984年杜撰出來的一個技術詞匯,在西方被視作一個笨兮兮的詞,但它在中國卻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要講一個有關過去幾年互聯網發展軌跡的故事,那就是在網上與網下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至少在西方是如此,人們的數字生活與現實生活正變得越來越緊密。人們聽到的每一首歌,光臨的每一家餐館,所照的每一張相片都可以在不投入任何財力的情況下通過“無隙共享”軟件在臉譜網上自動記錄下來並傳播出去。80%以上的美國人都在上網。
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正在快速達到這種狀況。人們通過手機上網的發展速度尤其快。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中,今年中國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10億人,其中7400萬用戶還開通了3G數字服務系統。但是,中國80%的互聯網用戶是年輕人和中年人。除了年輕之外,中國網民往往比不上網的同齡人更富有,這一點或許與美國網民略有不同。
為了描述這一特殊群體,人們還創造出了許多新詞。哪個詞最流行呢?非“網民”一詞莫屬,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互聯網公民”,現在已經逐步在除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流行開來。不過,該詞在中國已經變得慢慢讓人討厭了。在《中國日報》論壇版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56%的網民說,該詞“令人誤解,讓人生厭”。
如果說“網民”一詞甚至在最喜歡用它的一個國家都招致了憤怒,那麼它為何延續使用了近30年呢?第一個答案是,由於該詞使用的是縮略語,因此具有很大效率。如果語言的使用是為了有效表達思想的話,該詞恰好做到了這一點。
文章稱,“網民”不過是一個時髦的標簽。它講述的是中國互聯網使用者把自己當作同一數字國家中的居民,而這種數字國家是不同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居住的國家的。在這種數字國家獲得的公民權賦予他們新的特權和機會。
中國的大多數互聯網用戶並不是更廣泛的中國公民的代表。他們大多數很年輕,富有,受過教育,居住在城裡。這就是他們願意把自己稱作“網民”的原因。從許多方面看,中國的“網民”或許可以被視作中國版的美國千禧年一代(亦稱Y一代)。(編譯/趙鑫福)
(注:本文轉載自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