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體來說,無論是雞還是豬,成長時間快慢不是問題,關鍵還是其飼養過程當中,有無添加違禁藥品、添加劑,而有關部門對這些企業、肉品的監管是否到位。 |
近日,一篇名為《農婦警告:在中國吃豬肉等於自殺》的陳年舊帖在網上流傳,網文稱,十幾斤重的小豬使用大量激素以及藥物添加劑催肥,五六個月就出欄了。長期食用這些豬肉,會誘發各種不適症狀甚至癌症。為此,農業部專門辟謠。此前一則《原料雞45天速成》的新聞也引發了不少人擔憂。
且不說新聞報道的不嚴謹之處,公眾擔心的核心問題還是“45天速成的雞”和“160天出欄的豬”是怎麼喂起來的,是否安全。有人猜測投放了激素,實際上喂食激素將使得雞和豬體質脆弱,容易死亡。肉雞之所以生長快,得益於品種的優化和科學的飲食、飼養方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高強度選育,肉雞出欄日期從1935年時的95天縮短為如今的45天。相同的是,國外好品種的豬養殖周期較短,而國內地方品種生長周期將明顯加長。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養殖工業將導致肉類口感的下降。但有比口感更重要的——“斗米斤雞”是我國傳統養殖的代表,然而現代養殖業已經可以把兩斤飼料轉化成一斤雞肉﹔如果不喂飼料隻喂雜糧、豬草等傳統豬食,豬的生長周期也至少增加一個月。
要知道,拜現代食品工業所賜,相比於四十多年前,美國的食物總體價格增加了近6倍,而雞肉則隻增加了2倍多。而雞肉佔我國肉類消費比重從1982年的5%持續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如果沒有現代養殖工業,不僅供應跟不上,價格還將飛漲。
除了個別媒體從業者缺乏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外,像“吃豬肉等於自殺”這樣的陳年老帖還能興風作浪的原因,還在於公眾在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危機中信心不足,寧可信其有。當然,一些國人對“傳統飲食”無限懷念,對現代食品工業也存在著偏見和認識誤區。
整體來說,無論是雞還是豬,成長時間快慢不是問題,關鍵還是其飼養過程當中,有無添加違禁藥品、添加劑,而有關部門對這些企業、肉品的監管是否到位。這恐怕是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作者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