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末日情懷”都是戲,如何讓心存恐慌的“戲中人”從這種情結中走出來,需要各方努力。但更重要的,還是要修煉自己的內心和定力,不被謠言蠱惑。 |
“末日情懷”都是戲,如何讓心存恐慌的“戲中人”從這種情結中走出來,需要各方努力。但更重要的,還是要修煉自己的內心和定力,不被謠言蠱惑。
離12月21日這個所謂的“世界末日”越來越近,有關“末日情懷”引發的“荒誕事”也越來越多。
南京的一位高工把家裡的房子賣掉了,四川隆昌縣街頭巷尾老百姓開始搶購蠟燭,上海警方稱5日至6日兩天時間就接報25起在居民家門口宣揚“世界末日”謠言的警情。為什麼“末日情懷”總能蠱惑人心,無論你是高工還是坊間的“無知”百姓?
從“生存哲學”的角度看,有那麼一點點“末日情懷”也不是過於可怕的事情。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活多少年,沒有哪位先知先覺者能給出確切答案,也沒有誰能徹底平復人類古已有之的這種不安全感。那部靠著視覺效果震撼人心的電影《2012》,它便是超越現實主義思想的束縛,對當下的現實提出了警示。或者說,心存那麼一點點“末日情懷”,反而有助於我們思考“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大命題。
但是,如果當這一種“情懷”中過多浸染了“恐慌”的成分,無論如何都不是好現象。賣房子也罷、搶蠟燭也好,這都無關哲學意義上的深沉思考,反而將“世界末日”謠言帶來的恐慌表現得淋漓盡致。
“末日恐慌”到底從哪裡來?科學素養不高是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我更認同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所說,“在人類世界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風險概念取代了運氣,現代社會體系運作的一個最主要動力,就是通過各種努力降低風險,維護安全。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對社會體系的信任非常重要,一旦安全信任體系遭遇破壞,人們的不安全感就會相應增加。”
正視“末日恐慌”,科學是破除謠言的最好武器,除了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之外,不妨也如一些專家所說,建議民眾學習一些心理學。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在日常管理中更要有意識地注重社會群體間的情感維系。
“末日情懷”都是戲,如何讓心存恐慌的“戲中人”從這種情結中走出來,需要各方努力。但更重要的,還是要修煉自己的內心和定力,不被謠言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