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隻有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和問題保持足夠的警醒,在警醒中奮進,才能成功應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來自國際、國內的種種風險和挑戰。 |
科學分析明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既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又要看到具備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正在廣東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2月9日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就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推動經濟發展廣泛聽取廣東省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時說的一番話。(2012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
在筆者看來,習近平總書記這番話,道出了一個老道理,提出了一個新警示。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多難興邦、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古史今鑒不勝枚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融入了民族精神,閃耀著辯証法的光輝。
特別是我們黨是在憂患中誕生、發展和壯大的,憂患意識已深深融入黨領導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全部實踐中。作為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正是要不斷提醒人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隻有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和問題保持足夠的警醒,在警醒中奮進,才能成功應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來自國際、國內的種種風險和挑戰。
如此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憂患意識”,老道理中蘊含著三層警示:
警示一: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越是取得輝煌成就,越不能驕傲自滿。尤其是在當前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的情況下,必須克服驕傲情緒和享樂思想,克服急躁情緒和冒進思想,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不斷開拓各項事業的新境界。
警示二:改革正在向深層進軍,涉及到體制變革、利益調整、社會變動,難度會越來越大。改革亦如逆水行舟,時刻面臨著進與退的決斗。所以,我們必須把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估計得足一些,把辦法和對策想得周全一些,行事以臨淵履冰的謹慎,防患於未萌,埋頭苦干,奮力開拓,才能化解危機,越過險阻,走向勝利。任何麻木和無動於衷,都將招至無窮的后患。
警示三:時下經濟發達了,物質條件改善了,一些黨員干部卻丟掉了艱苦朴素、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講排場,比闊氣,甚至大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脫離了群眾,敗壞了黨的形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求各級黨員干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計較個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樣,才能真正求實惠民,黨的執政基礎才會更加牢固,中國這艘承載13億人口的大船,才能走得更好、更快、更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