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岸關系已擺脫長期動蕩不安,呈現和平發展嶄新局面,有助於強化兩岸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切認同的基礎,有助於拉近兩岸人民的心靈距離。 |
近日兩岸重量級學者匯聚“台北會談”學術研討會,就兩岸“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進行了充分和熱烈的討論。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關系已擺脫長期動蕩不安,呈現和平發展嶄新局面,有助於強化兩岸認同。尤其樂見討論敏感議題的“台北會談”在台灣舉行,將使島內各界更關注兩岸認同問題。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兩岸重量級學者匯聚“台北會談”學術研討會,就兩岸“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進行了充分和熱烈的討論。當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為兩岸強化認同和增進互信,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和良好的氛圍。“台北會談”順勢而生,為兩岸學界搭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交流平台。
兩岸關系中的認同與互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甚至心理領域和層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本並無認同問題,但由於台灣在20世紀上半葉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中,接著國共對峙超過半個世紀,不幸的歷史和苦難導致島內部分民眾對祖國漸覺疏離和產生認同混亂。所幸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台,兩岸得以在體現一中內涵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了中斷9年的兩岸事務性協商,簽署了包括ECFA等18項協議,實現了直航,開放了赴台游,促進了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兩岸各界大交流蓬勃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廣泛的態勢。兩岸關系已擺脫長期動蕩不安,呈現和平發展嶄新局面,有助於強化兩岸認同。尤其樂見討論敏感議題的“台北會談”在台灣舉行,將使島內各界更關注兩岸認同問題。
在為期兩天的“台北會談”中,與會學者多聚焦兩岸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值得關注的是,兩岸學者對這兩個問題頗有共識。前“陸委會”主委蘇起重申,兩岸政治對話可以加快進行,許多非官方管道的對話有助於雙方互信。台灣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表示,政治議題對話可分多層次、多渠道、多議題進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認為,當前最理想的是兩岸先行展開沒有“議題”設置的政治對話,從而累積互信。可見,台灣方面的幾位知名學者不僅支持兩岸展開政治對話,而且贊成“民間先行”。全國台研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指出,兩岸互動可“邊經濟邊政治”,並逐步形成探討敏感問題的學術氛圍。
對於文化認同,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表示,民族和文化認同是兩岸之間的重要價值,期盼通過兩岸文教交流,建立民族和文化認同。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強調,文化認同是一切認同的基礎,有助於拉近兩岸人民的心靈距離。兩位學者的觀點正正道出了“兩岸分隔沒分裂”的關鍵所在。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血同緣、書同文、語同聲,中華文化是兩岸最本質、最天然的聯系。兩岸今后應加大文教交流的規模和力度,從而強化兩岸認同。
“台北會談”雖然已經落幕,但兩岸學界討論敏感議題的風氣不會就此停罷。因為兩岸智庫學者通過這次活動,對對方的想法和意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未來的日子將加以思考和探究,為下一次會談作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