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來同志說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后的國家要在經濟上翻身,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這不是后退,不是泄氣,而是戒慎恐懼。”我們干工作、抓建設、謀發展都離不開這種臨事而懼的精神。 |
周恩來同志說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后的國家要在經濟上翻身,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這不是后退,不是泄氣,而是戒慎恐懼。”我們干工作、抓建設、謀發展都離不開這種臨事而懼的精神。
《論語》上講,子路請教孔子,“如果您統率三軍,您會選擇誰來充當助手?”孔子答道,那種空手與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縱然身死也無悔意的勇猛之人,並不值得贊賞。而那些遇事謹慎冷靜,考慮周詳,善謀良策去成就事業之人,則可以共事。
臨事而懼,不是害怕而是重視,不是猶豫彷徨而是殫精竭慮。俗話說,易事者必難,難事者必易。有的工作,難度極大,卻能夠馬到成功,有的事情,舉手之勞,卻辦得一塌糊涂,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干事情的人是臨事而懼、周密籌劃還是臨事不備、倉促上陣。態度不同,結果迥異。
臨事而懼,是一種尊重規律的求實精神。按照規律辦事,干工作才能有章法,辦事情才能有把握。但是,找到規律、遵循規律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如果情況不熟決心大,錯把謹慎當膽怯,不調查便輕舉妄動,不論証便率性而為,則注定要吃失敗的苦頭。正如張愛萍上將所說,一個指揮員不應該相信“絕對”二字,即使別人對你拍著胸脯說絕對,你也不要信他。關鍵在於檢查他是不是把一切該做的都認真地、盡力地去做了。
一個臨事而懼的人,越是大事難事,越會一絲不苟,全力以赴,絕不會馬馬虎虎、模模糊糊,掉以輕心、漫不經心。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的事業總是要求精雕細刻,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一點一滴的成績積累起來的。”每個人從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的雕塑作品,光輝還是平淡,完美還是瑕疵,都需要自己用細心和耐心去雕琢。隻有精心不將就,細致不粗放,嚴謹不疏漏,實干不空談,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同樣是受命之日,趙奢“不問家事”,而趙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趙括之母由此斷言“括不可使將”。當一個領導走上更高一級崗位時,是春風得意,官升脾氣長,還是臨事而懼,位高無傲氣,就像一面鏡子。像陳毅元帥出任外交部長時,“實有綆短汲深之懼”。許光達在獲悉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時,“高興之余,惶惶難安”,專門向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寫了一份降銜申請書。臨事而懼,體現的是自知自省的思想操守。醉心仕途之輩,怎能有這樣的境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時候都要把困難預見得充分一些,把問題考慮得周全一些,我們才會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去迎接挑戰,經受考驗,才能真正做到臨危不懼,處變不驚。臨事而懼,正是這樣一種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1945年,在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一口氣列出了我黨面臨的17條困難。充分設想困難,做到有備無患,這正是老一輩革命家留給我們的政治智慧。
前行路上,我們面對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有利條件,亦面臨“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擯棄驕傲自滿、麻痺大意、敷衍塞責的心態,保持臨事而懼、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我們必定能創造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