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可基教授道歉,起到了一定的滅火作用。但從道歉的實際內容看,李教授並未改變自己的“專業見解”。雖然李教授自証清白、說沒有收取企業的報酬,但其真相如何,恐怕還需要第三方做出公正的調查。 |
李可基教授道歉,起到了一定的滅火作用。但從道歉的實際內容看,李教授並未改變自己的“專業見解”。他的觀點如果在專業學術研討時提出來,可能就比較適當,但卻出現在茅台酒的情況說明會上,這種出場方式本身就喪失了中立性,其觀點的可信度自然也打了折扣。所以,李教授應該為自己不恰當的“出場”道歉,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誤導”。
因在茅台新聞發布會上發表塑化劑、三聚氰胺無害言論而遭到網民炮轟的北大教授李可基,日前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他表示,可以就信息傳播中的“誤導”向公眾道歉,但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他向媒體澄清,自己參加的是研討會而非替茅台酒做危機公關,也並未收取相關企業的報酬。(相關報道見B1版)
李可基教授道歉,起到了一定的滅火作用。但從道歉的實際內容看,李教授並未改變自己的“專業見解”,也就是說,他仍然認為塑化劑和三聚氰胺對人體無害。而他所說的信息傳播中的“誤導”,指的大概是,其本意是希望公眾不要對塑化劑和三聚氰胺太過緊張,結果卻受到了公眾的誤解,以為他是在為白酒企業站台背書。但令人不解的是,假如真的存在這種“誤導”過程,那麼,應該道歉的恰恰是誤解了李教授的那些媒體和受眾,怎麼李教授反過來向公眾道歉呢?這種不合邏輯的表態,確實讓人感到困惑。
李可基教授的觀點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尚未有人體試驗証明塑化劑是否對人體有害,二是從實際食入劑量看三聚氰胺在成人體內沒有產生毒害效應。由於普通人大多不具備專家的專業知識,因而很難判定這兩個論點的真偽,更無法在學術層面與他展開探討。但是,有一個常識卻可以幫助人們看待李教授的觀點:三聚氰胺和塑化劑都不是食品添加劑,也不是牛奶和白酒的生產工藝中可能產生的物質,那麼,它們的出現理所當然意味著食品安全存在問題。人們只是希望在自己的食品中別出現“不速之客”,這個要求其實再正常不過了。
專業知識尚待鑒別,李教授的另一些論點就更是經不起推敲了。比如,他說人類的排毒解毒能力非常強大,所以幾百萬年都沒有滅絕,其中的邏輯就比較混亂。一部分人甚或一個族群吃了有害物質,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導致整個人類滅絕的。以人類會否滅絕為標准來衡量食品安全狀況,這幾乎是在替所有的非法食品添加行為做辯護。除了某些不法商家,大概沒有人會為這個論點鼓掌。
專家學者就公共話題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人們最希望看到的大概有兩方面內容,一是該領域專家從專業角度所做的深入分析,二是權威機構的信息真偽判斷與合法性審查。這兩個重要的言論群體必須持有中立和客觀的立場,兼顧科學性和社會責任意識,才能贏得公眾的信賴並產生正面影響。作為具有獨立品格的專家學者,在就公共問題發言時還應該選擇適當的平台。李可基教授的觀點如果在專業學術研討時提出來,可能就比較適當。因為在專業會議上,持不同觀點的人可以在相近的理論層次上展開討論和爭辯,從而得出更合理的結論。李可基教授受某協會邀請參加“研討會”,結果卻出現在茅台酒的情況說明會上,這種出場方式本身就喪失了中立性,其觀點的可信度自然也打了折扣。所以,如果李可基教授真的有誠意,他應該為自己不恰當的“出場”道歉,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誤導”。
到目前為止,塑化劑風波仍然存在諸多疑問,信息之紊亂讓公眾無所適從。李可基教授“登高一呼”,又平添了幾分嘩然,他所期待的“不緊張”效果反而沒有實現。雖然李教授自証清白、說沒有收取企業的報酬,但其真相如何,恐怕還需要第三方做出公正的調查。倘若查出李教授收了公關費而替企業背書,他就可能涉嫌濫用學術信譽、違反學術道德,而應受到相應的追究。無論如何,李可基教授卷入塑化劑風波的方式和“姿態”,都是值得其他學者引以為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