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葉琦:以市場化改革激活“城鎮化紅利”

2012年12月18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葉琦    字號:
摘要: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基本之策。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將合理的頂層設計與積極的末端治理相結合,為城鎮化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避免與民爭利、公益缺位、功利上位等現象的出現。

  高質量的城鎮化,隻能通過要素的進一步市場化改革來完成。

  新一屆中央領導履新,思路決定中國未來方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城鎮化”首次單獨列為主要任務,進一步凸顯出這一“中國發展的大戰略”的重要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工業化創造供給,而城鎮化則“制造需求”。不僅是人口進入城鎮后的消費需求,還有龐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房建設需求,這是巨大的“累積效應”。有經濟學家估算,我國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能帶動居民消費總額增加1200億元。培育得當,城市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被視為“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不過,數字背后有隱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2.5億農民工參保者不足1/5﹔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農民工城鎮自有住房擁有率僅為0.7%。

  一系列新聞事件,也佐証著這樣的數字。從鄭州到大連,連續發生農民工在城市中凍死的事件﹔農民“被動上樓”、耕地“佔優補劣”,不時引發爭端……城鎮化,絕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

  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所說,“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低質量的城鎮化,根源在於缺乏系統性配套。從土地制度到戶籍管理制度,一系列限制讓高速經濟增長之下自發的城鎮化,成為一種稍有些跛腳的城鎮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基本之策。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一般在75%—80%,甚至更高。中國的城鎮化,依然有著廣闊空間。不過,未來城鎮化的躍升,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應是質的變革。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要求,應該“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有制度的改革,才有城鎮化巨大紅利的釋放。高質量的城鎮化,隻能通過進一步市場化改革來完成,讓要素自由流動,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才能完成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高效配置﹔打破二元結構的戶籍堅冰,才能形成一個更健康、更合理的人力資源市場﹔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也能為進一步的城鎮化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將合理的頂層設計與積極的末端治理相結合,為城鎮化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避免與民爭利、公益缺位、功利上位等現象的出現。

  中國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不可否認的是,潛力巨大,挑戰也巨大。從“劉易斯拐點”到“中等收入陷阱”,許多險灘需要突破。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需要尋找自身蘊藏的巨大潛力。城鎮化的推進,或可成為一個突破口。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