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徐娟:體育賽事多如牛毛須反思

2012年12月27日08:45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摘要:今年全國僅“環”字頭的國際公路自行車比賽,就舉辦了近100個,全國還有20多個城市舉辦了國際馬拉鬆比賽。

  以舉辦體育賽事作為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這是我國很多城市的選擇。公路自行車、馬拉鬆等有助於展示城市景觀的比賽在中國持續走熱,今年全國僅“環”字頭的國際公路自行車比賽,就舉辦了近100個,全國還有20多個城市舉辦了國際馬拉鬆比賽,辦賽所需花銷多數由政府承擔。(12月26日《中國青年報》)

  在國際上,依靠體育賽事創出城市品牌,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而且不止一個,其中還不乏一些小城市。比如,英國的溫布爾登因為網球賽而聞名﹔奧地利滑雪勝地因斯布魯克由於舉辦過眾多冬季比賽而聞名。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城市也都具有品牌賽事,包括紐約舉辦的美網、墨爾本舉辦的澳網等。從這個角度看,我國一些城市把舉辦體育賽事作為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是在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似乎無可厚非。

  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承辦體育賽事時,卻是有選擇地國際接軌,最為突出的就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上。國外體育賽事通常由體育協會等民間團體或企業主辦,具體的業務由相關專業公司來操作,政府只是起到監督、管理、服務和支持的作用,絕不可能成為舉辦一項賽事的執行者。而在國內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大包大攬而且事無巨細,這種管辦不分,很大程度上導致體育比賽從一種純粹的體育活動蛻變為體現政府政績的“盆景工程”。

  體育比賽一旦與官員政績挂起鉤,后果就不堪設想:大型體育場館立馬兒開工,財政撥付一路綠燈,開閉幕式奢華,比賽獎金一擲千金,贊助購票攤派企業……為了營造賽事的“受歡迎度”,甚至還不惜花錢買“觀眾”觀看比賽。賽事結束后,曲終人散時,留下的是看不見的巨額財政虧空,看得見的閑置體育場館。

  作為地方政府,抓經濟促發展,還得把一門子心思花在老百姓贊成和擁護的事上。那些靠吸引眼球,另辟蹊徑打造城市名片的“過度消費”,隻會誤國害民。往深處講,抵制這種政績沖動,需要公共財政的透明運作,需要社會公眾的有力監督,更需要法律制度的強大約束。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