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積極圍觀的原因在於:使“善款發霉”猶如那私自挪用善款,兩者除了性質存在迥異,最終都是糟蹋了公眾的愛心,有弊於慈善事業的發展﹔不管背后的監督主體是誰,都已失信於眾。 |
網曝成都市紅會在汶川地震后設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導致箱內紙幣長出白毛。據當時出資制造募捐箱的公司負責人表示,原本應放在公共場所的募捐箱,有些被嚴重損耗,甚至被盜,最后超過500台募捐箱被棄於倉庫。(12月26日《新民晚報》)
人們積極圍觀的原因在於:使“善款發霉”猶如那私自挪用善款,兩者除了性質存在迥異,最終都是糟蹋了公眾的愛心,有弊於慈善事業的發展﹔不管背后的監督主體是誰,都已失信於眾。
具體到成都紅會的主體,顯而易見,撇開成都紅會是否“單方違約”的糾葛,即便協議中未規定成都紅會應管理募捐箱的內容,但旨在慈善救援的“紅會”,為了更好地募集捐款,基於道義和職責的角度,顯然也有管理募捐箱的義務。尤其是對募捐箱置若罔聞的情況下,仍舊任其擺設,不對公眾進行告知的義務,無疑也脫離不了“傷害公眾善心”的指摘。或許每一個個體的捐助數量微不足道,但是“集腋成裘”的道理、“禮輕情意重”的常識都知曉吧?
糟蹋公眾的善款、踐踏公眾的善心,一再失信於眾,公眾的愛心也終會“變質”,人們不再輕易捐助、也不再輕信慈善組織,獻愛心時附加著“愛心會不會遭利用”的思量。而諸如“善款發霉”的荒誕也隻會讓人們獻愛心時有了諸多顧及。盡管成都紅會只是我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一個分支機構,但在紅會已成眾矢之的的當下,“善款發霉”的丑聞一出,對於紅會形象顯然也是百害而無一利。
杜絕“善款發霉”的重演,挽救自己的公信,為公眾的愛心“保鮮”,紅會於今也應當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