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鄧海建:惟願真實的聲音激蕩2013年

2013年01月05日09:28    來源:中國網    鄧海建    字號:
摘要:真實的聲音,就是評論的力量。人人都是評論員,人人都是觀察家,人人都是利益攸關者,人人都是歷史掘進者。

新年伊始,兩則有關“改版”的消息在網上網下引發熱議:一是2013年第一天,《焦點訪談》正式改版了,據稱將堅持輿論監督特色,貼近民生,強化“有深度、有銳度”的評論功能﹔二是新年第一天,《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一塊評論版,“要在社會轉型的斑駁底色中凝聚共識”。(1月2日《中國青年報》)

從《新聞聯播》到《焦點訪談》,從“給力”到“屌絲”——主流媒體近年已經呈現出一種“向下生長的力量”,從大紅大綠的宏大敘事開始叩問柴米油鹽的微觀民生。也許我們都樂於做這樣的聯想:在中國的語態與文風中,央視或黨報的聲音,不管你愛聽與否,確實在某種意義上呈現並鐫刻著時代的紋理。這種影響既是內裡秩序的表層顯現,更是利益與關系的復雜耦合。

這是一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代、這是一個到處都是“硬骨頭”的年份,博弈與糾結同在,規范與失范並行,面對紛擾的世相——譬如隧道事故被瞞報、譬如房妹事件中的“雙戶口”、譬如6省份仍未公布異地高考方案……表達,恐怕不僅僅是自說自話,更是公民權利的彰顯、公民意識的勃興。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什麼比沉默更可怕。

表達的另一面就是傾聽,放得下身段,才能聽得懂真情。《焦點訪談》或《人民日報》的改版之所以從媒體的“常規動作”被放大為新聞改革、乃至社會動員的集結號,理由無非有二:一是這樣的“改版”都與聲音有關。2011年,“執政者要在眾聲喧嘩中傾聽‘沉沒的聲音’”成為年度關鍵句式,而時至今日,我們越來越深諳一個基本道理:再弱勢的聲音,其實也從無沉沒過,差別的只是面前的麥克風。精英表達還是大眾表達,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而表達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憲法權利——給多大舞台,民聲就能綻放多少華彩。

二是公民社會本質就是“意見世界”,那些真實的聲音、沒有水分的聲音,就像恪守真相的數字一樣彌足珍貴。改革走向縱深,讓真實的聲音說出話來,無論是坊間俚語、抑或網絡潮聲,本身就是程序正義的一部分。表達一種憤怒,或者展示一種悲憫,看似亂象紛呈,卻又“說破無毒”,在爭吵辯駁之后回歸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歷經這樣的過程,和諧才更為可期,所謂“沒來由”的群體戾氣才能真正遠離。

真實的聲音,就是評論的力量。人人都是評論員,人人都是觀察家,人人都是利益攸關者,人人都是歷史掘進者。如果說媒體“改版”也能成為公共事件,本質不過在於公眾寄望這樣的“動作”能舉一反三,從新聞話語走向權力倫理,從文字或畫面表達走向程序訴求,捍衛正義、敬畏公平,在表達與再表達中尋求公權與私利的平衡,以真實的聲音讓各色“夢想”更踏實穩妥一些。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