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能不能憑著票房收入的懸殊,就斷言“搞笑戰勝了嚴肅”呢? |
去年年末,電影賀歲檔殺出一匹黑馬《泰囧》,自12月12日上映以來票房已過11億,而其制作成本隻有人民幣3千萬元﹔而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耗資2億元,自11月份上映以來票房收入隻有人民幣約4億元。據說至少要5億票房才夠本。
《泰囧》是一部喜劇片、搞笑片,而《一九四二》的看點是“歷史、災難、史詩”﹔兩者市場境遇懸殊,在電影圈內外引發熱議,有人就此說“搞笑戰勝了嚴肅”,有人由此問道:中國電影觀眾應該看什麼影片?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誰能代表“中國電影觀眾”?一般而言,看電影是個人的事,隻有喜歡看或不喜歡看,怎麼能說應該看和不應該看?“不應該看”的電影,一般人也看不到——審查通不過,就是“不應該看”。但是,從整個電影生態著眼,從一個國家的電影觀眾整體欣賞水平來說,如果絕大部分電影觀眾隻要搞笑,不要嚴肅,“搞笑戰勝了嚴肅”,“嚴肅藝術”沒有市場,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人民日報》新浪微博評論說,極簡主義的當代喜劇放鬆身心,融入反思的民族史詩升華靈魂﹔我們需要爆米花,也需要苦口良藥。
但是,能不能憑著票房收入的懸殊,就斷言“搞笑戰勝了嚴肅”呢?按照所報道的4億元票房,以100元票價計,就有幾百萬觀眾走進影院去看一部絕不輕鬆、“好看”的,相反是沉重的、壓抑的影片,就不能說“嚴肅”影片失敗了。
真正值得聽一聽的,是一些普通觀眾的聲音。“我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我需要的是吃飽穿暖,不用擔心被綁架,有放聲大笑的自由”。“生活已多不易,我為什麼還要花錢買罪受?”初聽起來,這類觀眾似乎是在拒絕“苦口良藥”。但是,對很多“生活不易”的普通人來說,太猛的“藥”,他無力承受。對生活優裕者來說,生活優裕同樣可以成為拒絕“嚴肅”的理由。享受著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懶得思想、拒絕沉重的人,從來就是大多數,他們認為自己生活得很好,自己又沒有“病”,為什麼要吃“藥”?所以事情就變得很無奈:馮小剛拍《一九四二》是為了通過歷史反思一些東西,給人們的內心植入一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又是為多數人所不喜歡、所拒絕,或難以承受的。
前些日子,有人發微博稱:因為《一九四二》的票房不理想,“馮小剛說,我對中國人的人性感到絕望”等言論,並引起大量轉發。馮小剛申明,自己從未說過“我對中國人的人性感到絕望”。究竟這句話是誰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說出了一部分真實。馮小剛說,《一九四二》給我們每個人提供了一面鏡子,照這面鏡子或許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但這比盲目地崇拜自己要好。馮小剛同樣說出了很多人的真實狀態:崇拜自己,崇拜自己優裕的生活,崇拜現狀﹔關心社會、關心歷史都是多余。這種心態的普遍存在,與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公共生活有關﹔甚至主動參與公共生活會受到打壓,普遍的怯懦、犬儒就不可避免。這是有歷史教訓的,而且這個教訓在繼續起作用。如果跟《泰囧》相比,《一九四二》的票房不佳是一種難堪,那麼真正難堪的絕不是馮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