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分析認為,由於日本一意孤行,將和平談判大門堵死,中國態度越來越強硬。以往,盡管日本P-3C巡邏機時常在釣魚島出沒,但鑒於釣魚島為高度敏感區,中國飛機一直沒有飛往這片空域。這顯示了中國在對待釣魚島問題上的克制力。 |
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4日文章,原題:東海局勢的危險升級 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的東海爭端上月進入一個令人擔憂的新階段,首次有軍事力量介入其中。12月13日,當中國一架小型螺旋槳飛機飛越引發爭議的釣魚島之后,日本派出8架F-15戰機應對。日本聲稱,這是自1958年以來中國首次闖入其領空。
這裡存在著遠比一小簇島嶼更多的利害關系。北京與東京之間迫切需要恢復建立一種危機緩解機制,並增強交流,以降低偶發沖突或局勢升級的風險。中國不斷探測日本底線,這是一場危險的游戲,而且也可能會對《美日安保條約》產生影響。
北京正在增強對爭議海域的海上巡邏,以此挑戰日本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這些島嶼在1895年最先被日本吞並,在二戰結束后被美國控制,但在1971年美又根據《返還沖繩協定》,將其歸還給日本。近些年當研究發現其附近海底可能存在石油儲藏時,這些島嶼變得更具吸引力。
中日之間的爭議在9月被重新點燃,日本政府當時宣布其已完成從私人所有者手中對三個爭議島嶼的收購行動。北京隨后採取了一系列被稱之為“組合拳”的應對措施,威脅要對日本進行經濟報復、展開了海空及戰略導彈部隊的聯合作戰演習,並拒絕參加10月份在東京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與此同時,中國各地也爆發了暴力反日示威游行,這是自2005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游行。
中國最重要的舉措目的是為了結束日本對釣魚島40年來的實際控制。北京宣布正式劃定其領海的基線,並派出執法船到有爭議的海域巡航。這種新戰略完全不同於鄧小平時期,中國對釣魚島所採取的政策。當時的政策目的是與日本擱置爭議,尋求資源共同開發。
局勢出現新的緊張的根源是東亞不斷變化的經濟和力量平衡。當看到日本在走下坡路而自己正不斷崛起時,中國感覺已經是時候在這場爭議中提出其權利的時候了。國際性法律支持那些具有或採取措施行使其主權的國家。這些措施包括向聯合國提出主權要求、命名島嶼、制作地圖、開展執法巡邏,以及最終建造建筑物並在島上居住。中國認為在日本管轄島嶼的數十年間,中國已經失敗。
該地區的持續和平取決於兩國將如何管控其分歧。在東海的資源進行聯合管理方面保持合作,與此同時又不放棄海洋主張,這可能是雙方建立互信並獲取切實利益的一種實際方式。2008年兩國政府曾接近於達成這種協議,但最終未能解決國內民族主義的反對意見。
在緊張局勢升級之前,雙方已意識到發生海上沖突的危險,並致力於在國防和執法機構之間建立一種信息溝通系統。但最終理智未能勝過情感,這種對話還是被遺棄了。
中國和日本均已表示,發生軍事沖突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這讓人看到希望。但盡管如此,維護和平還迫切需要雙方展開合作,以避免雙方擦槍走火並防止有任何意外升級成一場遭遇戰。要達成一種資源共同開發協議還需要時間去談判,尤其是在雙方需要採取步驟平息民族主義憤怒的情況下。不過,如果兩國都非常認真地想要避免武裝沖突,他們仍然可以做到求同存異。中日兩國現在都選出了新一屆領導人,他們有機會減少海上的緊張局勢。他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