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倍試圖通過迂回外交增加同中國打交道的籌碼是一廂情願。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本地區第二大經濟體,在東南亞等地區的一些國家中的確有一定影響力,但日本要借此“牽制”中國,則是高估了日本的影響力,低估了其他國家同中國維持良性互動關系的動力。 |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日前高調宣稱要以全球視野開展“戰略性外交”。
從組閣到正式執政,短時間內安倍新政府在外交布局、造勢和運作方面可謂緊鑼密鼓:安倍先后同美、澳、英、俄、印尼、印度、越等國領導人通話,派特使訪問韓國並指派日本外務次官訪美,安排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訪問緬甸並宣布減免緬甸日元貸款、提供新一批日元貸款﹔新外相岸田文雄籌備首次出訪即前往菲律賓、新加坡、文萊等東盟各國。安倍本人及其閣僚更是多次表示其出訪將首選美國。
初步看,安倍的“戰略性外交”是要對外“廣結善緣”,重點通過強化美日同盟、修復日本對俄韓關系、拉近日本與印度和東南亞等國家關系,提升日本的戰略地位,擴大日本的地區和全球影響,為安倍籌建的“危機突破內閣”贏得“突破性”政績。這一外交布局和優先次序的安排並非完全針對中國,但顯然安倍內閣希望通過此舉增加日本同中國打交道的籌碼和回旋余地。
但上述“戰略性外交”能否奏效,值得存疑。這種“戰略性外交”是以安倍本人及自民黨錯誤的歷史觀和安全觀為基礎的,注定會受到外界質疑,使其成效大打折扣。安倍無論是醞釀發表“安倍談話”來模糊“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的立場,還是增加日本軍費、擴充軍備、力推集體防衛權,隻會給日本同鄰國的關系埋下更多隱患。上述錯誤的歷史觀和安全觀將會遮擋安倍內閣的“全球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要推動“戰略性外交”談何容易?
安倍試圖通過迂回外交增加同中國打交道的籌碼更是一廂情願。安倍再次就任首相后掀起的上述第一波外交攻勢不由得使人想起他上次任首相期間所鐘情的“價值觀外交”和“自由與繁榮之弧”。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本地區第二大經濟體,在東南亞等地區的一些國家中的確有一定影響力,但日本要借此“牽制”中國,則是高估了日本的影響力,低估了其他國家同中國維持良性互動關系的動力。
安倍出於國內政治、日本利益和自身抱負的需要,其對外政策主張和實踐既有連續性,也有搖擺性。這在其第一次任首相時就有突出體現。所以現在還不能斷定安倍外交特別是對華外交的政策取向。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安倍及其內閣的歷史觀、安全觀和外交理念本身如不能突破舊思維的束縛,要實現日本的“戰略性外交”隻能是一種奢談。如果安倍進一步把“戰略性外交”當成今后執行對華強硬路線的大框架,則不論其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最終都會是自釀苦果,自食其果。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