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民眾眼巴巴的期待中,新任首相安倍晉三給萎靡的日本經濟開出了“藥方”。 |
跟著美國走:沒戲
安倍上台伊始,就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電話中確認“日美同盟是東北亞地區和平和安全的基石”。在經濟政策方面,安倍也採取了與美國異曲同工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在安倍的強力引導和直接干預下,日本經濟政策選擇了“三鬆”道路,即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同步趨向大幅寬鬆。
對於這一做法,分析普遍表示質疑。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日本政府自從1998年以來已經在追加預算中投入了60萬億日元,但是其效果卻一直不理想。專家明確指出,安倍的經濟再生戰略過分偏重於依靠公共事業和政府放債,如果日本央行放貸過多,將無法控制物價上漲,倘若在一兩年之內未能培育出新的增長產業,不僅會產生規模巨大的借貸,還會引發以股票和土地為主的“小泡沫”經濟。在極端情形下,日本甚至有爆發經濟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並存的復合性危機的可能。
而且,或許日本自己都不願意承認,跟著美國走的結果還面臨再次“廣場協議”的風險。在經歷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長之后,日本於80年代末期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然而,為了扭轉美日之間的巨額貿易逆差,美國等五國於1985年形成“廣場協議”。隨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經歷經濟泡沫爆發、崩潰、通貨緊縮乃至一蹶不振的長期停滯。
睦鄰友好:正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警告稱,到2013年3月,日本公共債務總規模將達到該國經濟總量的236%。日本經濟最近陷入了15年來的第5次衰退。
安倍別無選擇地將經濟重建作為最優先課題。分析指出,日本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內需拉動嚴重不足。歐美經濟低迷,進口需求下滑。專家指出,對外部市場環境依賴較大的日本經濟要想走出衰退,最好的選擇是融入蓬勃發展的亞洲經濟圈。
安倍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在美國“碰壁”后,安倍將上任后的首次出訪定為1月16日至19日的越南、泰國、印尼3國。此外,外相岸田文雄從1月9日起陸續訪問菲律賓、新加坡、文萊、澳大利亞,副首相麻生太郎也在上月訪問緬甸。這些頻繁出訪凸顯了日本對該地區的重視。
然而,安倍卻做出了“兩面派”的行為:在經濟上試圖靠近亞洲各國,在政治上卻以強硬姿態傷害著鄰國民眾的情感。安倍一直在謀求允許日本使用集體自衛權,放言修改“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並宣布在2013財年增加軍備預算,這是過去10年來的第一次。
201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日之間的貿易額佔據日本全部貿易額的20%,東盟佔12.6%,美國和歐盟則在10%上下。
數字很明確,道理也很簡單。與周邊國家和諧相處,真正融入亞洲經濟圈,日本經濟才有再生可能。安倍還在考慮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