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曹劼:向倫敦市民學治霧

2013年01月16日13:41    來源:環球時報    曹 劼    字號:
摘要:為什麼“惡劣天氣”的話題說了這麼多年,卻愈演愈烈?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扮演了多少“麻煩制造者”的角色?

  北京持續多日的霧霾天氣仍未結束,但這還不是問題最糟糕的一面。最糟糕的是,原先提到中國城市空氣污染,多是指北京等一兩個重災區,但現在這個范圍卻在極速增長,有報告說全球10座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就有7座。在霧霾還沒有散盡之前,國人需要冷靜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惡劣天氣”的話題說了這麼多年,卻愈演愈烈?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扮演了多少“麻煩制造者”的角色?

  當然,解決城市民生問題,政府責無旁貸,反應滯后隻會遭人詬病,不少人建議中國需要從昔日的“霧都”倫敦那裡吸取教訓。其實,西方也未必始終都是一個好老師。早在1863年,倫敦首度開通地鐵的時候,乘客們就從燒煤的牽引機車裡聞到了濃重且有毒的硫磺氣味。但對這樣顯而易見的環保弊端,英國的決策者卻用一個“拖”字來解決。直到1952年至1953年倫敦“毒霧事件”爆發,面對1.2萬因為大氣污染而死去的人,英國政府才意識到“現在到了要把火電站從城內搬走的時候了,要用稍微貴一些的電而不是便宜的煤炭作燃料了”。

  這些年來,每到中國遭遇西方工業國家早些年碰到的類似發展挫折時,我們總希望能夠從西方那裡拿到“亡羊補牢”的經驗,卻很少從西方國家“亡羊補牢”的無奈中汲取教訓,早做預防,到頭來又重復了別人的錯誤。

  從不少西方城市的環境治理史來看,一座城市裡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城市管理者的作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民一心的努力。當北京人在為霧霾不散而無奈地戴上口罩時,倫敦人則擁有雪后初晴下的清新空氣。這並不是免費禮物,而是倫敦人用平時的“積攢”換來的:多數倫敦人出行都會選擇地鐵或是公交車,在買房子的時候盡自己的財力安裝太陽能電板,使用再生能源。在倫敦,有很多二手商店,兜售從衣服到玩具等各類由民眾自願捐出的商品。人們不會因感到“沒面子”過其門而不入,因為大家都知道,充分利用它們而不是輕鬆扔進垃圾車,就是一起在保護城市環境。

  時至今日,倫敦的智庫每年都會公布當地空氣質量數據及對居民的影響。但外人或許不知道,在2012年,還是有3萬當地人因為生活在這座城市受到的環境污染問題而死亡。這讓一些英國人在面對“要森林綠地還是要新建住房”的問題時相當糾結。然而,中國人對這些現象卻見怪不怪,很多人在抱怨“城市環境越來越糟”的時候,也有人在為自己搖號“中獎”可以認購私車而竊喜。

  霧霾終究會散,但問題是,下一次霧鎖中國又該是什麼時候?在驅散霧霾的同時,我們也要驅散自己對履行個人環保責任的僥幸、拖延心理。(作者是旅英媒體人)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