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每日電訊:給記者的“信封”裝的是監督恐懼

2013年01月17日09:1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鄧子慶    字號:
摘要:事實上,任何欲蓋彌彰的捂蓋子隻會引起更多猜疑,使問題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因為信息的不暢而擱置、積累,尤其是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今日,許多負面新聞越捂越負面,越捂越糟糕。

14日20時許,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通勤大客車爆炸事件調查組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警方查明此次爆炸事件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高萬峰已在爆炸中身亡,標志著造成11死40傷慘案的調查工作告一段落。但記者連日在當地採訪中看到,政府對媒體的採訪每每推諉、拒絕,甚至企圖“封口”。(1月15日新華社電)

時下,部分地方在面對好事壞事之時,對信息的公開透明往往採取截然不同的雙重標准:一有好人好事就生怕傳不到千裡之外,一出現“負面”新聞,則生怕消息“出門”,這些讓人們看到了地方官員應對社會關切的糟糕套路。不難理解,一些官員之所以在應對壞事時習慣性地玩“躲貓貓”,是出於對當地形象的維護,出於家丑不可外揚,進而極力掩蓋,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事故發生后,地方對記者以及家屬等進行“公關”,實則印証了有關方面正試圖掌握信息傳播的主動權,以便按照自己“捂蓋子”的方式讓人們被動地獲取信息。也正是帶著這樣的思維,一些地方在對待記者上,一般來說,首先是“溫柔公關”,好好“款待”記者,試圖讓記者倒向自己的“陣營”,進而營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氛圍﹔相反,如果記者“敬酒不吃”則可能採取恐嚇甚至暴力手段打壓記者。當媒體利用合法手段捍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正當採訪報道權,維護輿論監督環境,卻要被某些地方政府或溫柔賄賂或暴力相加,不禁令人懷疑此種公權力究竟是不是“為人民服務”了。

事實上,任何欲蓋彌彰的捂蓋子隻會引起更多猜疑,使問題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因為信息的不暢而擱置、積累,尤其是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今日,許多負面新聞越捂越負面,越捂越糟糕。有一個精妙的比喻常被引用:一壺已經燒開的水,卻還使勁捂著蓋子,結果隻能是連壺底都被燒穿﹔而蓋子一揭,盡管有可能會燙著自己的手,但沸騰的民意也就會變為蒸汽慢慢消散。這個“揭蓋子”理論形象地闡述了信息公開的必要性,“控負”隻能捂出越大的負面新聞。

總之,給記者的信封裡裝的固然可能是金錢,但更是裝進了一些官員的一番心思——對監督的恐懼,抑或是對自己手中所握權力的過分自信,認為依靠權力可以讓媒體消聲。而回顧所有民眾對政府應對突然事件較為滿意的范例,不難總結出規律,那就是遵循一個最基本的處理經驗,即遇事不捂,實事求是,直面對待。唯有充分認識到了坦誠以待是平穩解決問題的關鍵,才讓謠言止於信息公開,讓輿論趨於平和理性。如果每次出了事隻知道手忙腳亂地“危機公關”,拒絕監督,那還談何打造負責任政府,談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呢?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