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李杏:人民監督是“不辦事”的解藥

2012年12月31日08:40    來源:長江日報    李杏    字號:
摘要:在社會上,“好處”往往是“互利”的,用以實現不同資源的交換。然而,若是將公權力也置於這台天平上,本身就是一種罔顧法治的越界濫用,其本質與腐敗無異。

  12月25日舉行的湖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在媒體記者和上千干部面前,針對改善發展環境這個主題,省委書記周強不無激憤地講道:“有些部門、有些干部過去是要有好處才辦事,現在就是拿了好處也不辦事,喝完了酒,吃完了飯,泡完了腳,屁股一拍就走人,什麼事也不辦,什麼問題也不幫企業解決!”

  民間對於“拿錢辦事”之說並不陌生,而省委書記當眾“直言”道出的官場現實,卻著實不乏沖擊力。短短數言,即勾勒出一幅體制內的生態“新景象”,不再隱晦,不加掩飾:冠冕堂皇的索拿“好處”、吃喝玩樂的日常,以及愈演愈烈的慵懶懈怠。

  從“見利忘義”到有錢也難使推磨,雖然令公眾的憤怒升級,實際上卻並無質變,只是一種“潛規則”惡態更公開直接的呈現,反映“不辦事”作風的變本加厲。這背后值得反思的,恐怕還在於促成這種現狀產生與發酵的過程。

  在社會上,“好處”往往是“互利”的,用以實現不同資源的交換。然而,若是將公權力也置於這台天平上,本身就是一種罔顧法治的越界濫用,其本質與腐敗無異。然而,現實的復雜性卻給予這種不具合法性的“交易”生存的空間,甚至讓部分不甘受限於“正道”者有了可乘之機。久之,非正常渠道的暢通無阻便有了水漲船高之勢,

  此種風氣輻射蔓延到公共服務和管理領域,其影響就愈發廣泛與惡劣。提供公共服務作為一種義務與責任,卻在權力獨大的語境下逐漸扭曲為有價的“行方便”。求辦事的需求日益旺盛,儼然供不應求,開始擇優而用,演變成“賣方市場”,一般的“好處”已不具誘惑,也提供不了足夠的“動力”。

  透過周強的一番詰問,已然可察見這股風氣彌漫的程度。事實上,當公共服務被視為一種“施舍”與“恩惠”時,不僅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也不辦事就不難理解了。拿錢也“使喚”不動官員的何止是企業,相比於尚存與權力者溝通博弈契機與資格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普通百姓幾無發言權。如果說將“疏通費用”列為固定“成本”的企業顯得頗為無奈,那麼,面對官員不作為無計可施的百姓則隻能望洋興嘆。

  從全國看來,“不辦事”的相似作風絕非少數個別現象,問題也不是隻出在哪個地方或某些官員身上。無論是企業的“發展環境”還是個人的“生存環境”,同樣都承受著“拒不辦事”慣性的壓力。

  這股游離於現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之外的氣場何以能成此規模?盡管與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不無關聯,但究其根本,指向的還是權力運行缺乏強有力的約束。從體制內機構到社會媒體和公眾,充當監督者角色的各種力量,並未能充分效能。實際上,也並沒有這樣的環境與有效機制給予各方足夠的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走訪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時表示,毛澤東關於歷史周期律的談話至今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要打破所謂的興亡周期律,一改慵懶懈怠之風,其根本正是民主,就是接受人民的監督,那樣的話,何致於“拿了好處不辦事”,而是要“辦好事還不能拿好處”。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