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察春運,我們能摸到中國改革的“硬骨頭”。既得利益者成為阻擾改革的掣肘。相關部門避談壟斷體制改革,消極應對票價需調整的質疑,用行政手段叫停搶票插件,拒絕向電子商務網站開放網絡售票接口,其內在邏輯其實是一致的。 |
如果要觀察今日中國的成就與問題,春運無疑是最佳視角。在春節前后四十天時間,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輾轉往返,共同匯成一次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行動。隻要將鏡頭對准春運時期的中國,將目光聚焦春運路途上的中國人,我們就足以管窺這個東方大國最醒目的輝煌與憂愁,也能感知中國民眾最真實的生存狀態。
通過春運這個窗口,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速度”。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發展交通運能的速度也舉世矚目——鐵路運營裡程已居世界第二位,高鐵裡程全世界第一,高速公路裡程世界第二,民航市場全球增長最快。
另一個速度,則體現為中國民眾出行需求的逐年遞增。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從1991年到2013年,中國春運客流量從8.5億人次飆升至34.07億人次,增長了3倍多,且最近幾年都年增近4億人次。這樣的增速,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難以想象的。在浩浩蕩蕩的春運大軍中,還有一股正在壯大的游客隊伍,這正是中國人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現。
從表面上看,春運是一個交通問題,它表現為以上兩個速度之間的矛盾,也即運力增長與出行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但從本質上說,春運其實是一個發展問題,它幾乎是社會轉型期中國的一個隱喻,既關乎個體命運,又指涉宏大命題。
觀察春運,我們能夠看到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人口單向流動。為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告別本鄉本土,潮水般涌入城市。春運成為一種周期性遷徙運動,也源於城鄉二元結構制造的社會割裂。
觀察春運,我們能夠藉此審視中國區域發展的失衡。春運客流量的不均衡分布,基本對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失衡的現狀。那些火車票開售20秒即被搶光的地區,必然是遷徙式務工大潮的主要流入地﹔而火車票相對好買但可選車次較少的地區,多數是中國經濟的窪地。
觀察春運,我們能夠看到這個國家的復雜性。今日中國早已不再鐵板一塊,不同階層之間,利益博弈比以往更加多元,民眾訴求也漸趨豐富。當城市白領樂於用刷票軟件進行網絡購票時,眾多農民工卻悵然於售票窗口已很難再買到票。如何協調和統籌各方利益,考驗著管理能力與執政水平。
觀察春運,我們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進步。經過多年努力,“買票貴”已成歷史, “買票難”的矛盾依然突出。無論是推行網絡購票、電話購票、延長網絡購票期限、通過微博發布“購票日歷”和出行攻略,都是值得肯定的進步。中國所有的問題,都是以這種日拱一卒的方式逐步改變。但不得不說,這種改變和進步的速度、力度都稍顯不夠,也因此收獲的吐槽聲遠多於贊揚。
觀察春運,我們還能摸到中國改革的“硬骨頭”。春運不只是鐵道部的事,需要交通、民航、發改委等部門合力應對,但目前各部門自成體系,自守圈子,並沒有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意願。另一方面,既得利益者成為阻擾改革的掣肘。相關部門避談壟斷體制改革,消極應對票價需調整的質疑,用行政手段叫停搶票插件,拒絕向電子商務網站開放網絡售票接口,其內在邏輯其實是一致的。
現階段,春運要讓所有人滿意,可能性為零。主政者要清醒地認識到,春運之困與中國發展相伴生,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必須跳出交通建設的局限,在更宏大的框架內全局統籌。隻有將發展問題解決好,才能找到求解春運難題的鑰匙。
(作者為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