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佘宗明:“災區”帽子,壓倒孩子冷暖?

2013年01月22日08:37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佘宗明    字號:
摘要:背棄救濟責任,還給愛心輸送添堵,是價值權衡的錯位——要知道,孩子體面過活,才是最大的面子。

近日,“最冷寒冬”裡廣西山區學生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發各方關注。不少愛心人士捐資捐物,豈料此前聲稱沒物資來源的當地政府部門,卻叫停愛心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災區”帽子。

對貧乏者而言,寒冬時節,最難將息。凜冽寒氣帶給他們的,除了徹骨冰冷,還有生命被凍結的風險——他們無物御寒,若外界不“打撈沉沒的聲音”,等待他們的,很可能是瀕死處境。

一群孩子在寒風中哆嗦,幸而被輿論關注:許多人慷慨解囊,想將孩子從生活困窘中解救。隻可惜,當地政府的“閉門謝絕”姿態,冷卻了善心,更制造出人為的“寒冷氣象”。如果說,社會捐助是股“正能量”,那叫停捐助之舉,不異於潑了一盆冷水。

也許在某些治理者看來,被貼上“災區”標簽,是形象污點,很丟人。可再怎麼說,當它與“孩子境遇改善”挂起鉤時,價值序列不該被顛倒——孩子的權益保障,遠比政績考量重要。實質上,“災區”是否掉面子,尚待商榷﹔明明是災區,卻諱疾忌醫,把“災區”帽子當燙手山芋,那才是自毀公信。五六歲的孩子一年四季隻能穿涼鞋,說是“災民”,並不為過。

在孩子的艱澀處境面前,政府的救濟職責無可旁貸。不能為孩子飽暖兜底,為此反思都來不及,就急於為社會捐助“設路障”,隻會將涉事部門置於“倫理虧空”的惡名下。民眾捐助的對象,是飽嘗飢寒的孩子﹔政府無權為孩子定奪,“拒絕受助”的表態,說到底是越俎代庖。

為了面子,不顧孩子權益的裡子,足見政績天平的失衡。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地方熱衷爭奪“貧困縣”頭銜。盡管一個是避諱,一個是爭逐,指向的卻都是利益主宰下的政績“苟且病”。

背棄救濟責任,還給愛心輸送添堵,是價值權衡的錯位——要知道,孩子體面過活,才是最大的面子。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