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生態災難,美國人就經常想到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和“多諾拉煙霧事件”。這兩大事件對美國日益興起的“生態災難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中國當前樹立“生態災難意識”也有啟示。 |
提起生態災難,美國人就經常想到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和“多諾拉煙霧事件”。這兩大事件對美國日益興起的“生態災難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中國當前樹立“生態災難意識”也有啟示。
美國著名環保理論家麥吉本在其新著《即將到來的地球末日》中指出,生態災難不僅不可避免,而且已經逐步展開。當代著名生態馬克思主義領軍人福斯特認為,隨著環境和經濟的生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上”。雖然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為代表的技術派依然堅信依靠先進的綠色技術可以解決環境問題,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接受危機不可避免論。
西方世界綠色GDP的提出者小約翰·柯布指出,“人與自然共同的福祉”應該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發展中國家的福祉應特別給予優先考量,並提出積極的應對生態災難的對策:發展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發展低碳的風能太陽能、鼓勵有機農業、實現食物本地化。建設生態建筑之父索拉裡所設計的“線性瘦身城”,倡導自行車甚至黃包車,發展傳統醫學等。
以生態危機為契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了自救行為。盡管布什政府拒絕在“京都協議書”上簽字,但來自美國50個州的600位市長代表6600萬市民自發組織起來,共同簽署“市長氣候保護協議”,並頒布政策和設立項目以推進減排﹔丹佛和鹽湖城大規模發展輕軌﹔芝加哥則在市府大樓頂上安裝了綠色屋頂。高耗能的現代醫院的變革在美國也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建設“綠色醫院”的呼聲日益高漲。要預防生態災難,農業更要變革。“石化農業”依賴的化肥和殺虫劑,雖然贏得了前所未有的高產,但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危害巨大。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視“有機農場”為自救之路。
上述種種破解危機之道,無不涉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當然,要讓美國這個建立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改變其生活方式並非易事。面對生態災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積極做出改變,這就需要大家同舟共濟。
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如果能夠借鑒西方的前車之鑒,不重蹈西方先發展后治理的覆轍,盡早樹立“生態災難意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大的政治來抓,一定有個燦爛的未來。(作者是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