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各地具體情況不同,政府預算支出安排重點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領域傾斜,並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卻是大勢所趨。無論民眾是否存在質疑,財政預決算的公開是政府之於納稅人的應盡義務。有了預決算的公開,才可能更有效地推動財政投入向民生領域的傾斜。 |
日前在北京市兩會上公布的財政預算顯示,全市2013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擬安排3614.6億元,其中用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出行、精神文化生活等民生領域的預算支出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三公經費”等方面的財政撥款支出預算則相應縮減。
雖然各地具體情況不同,政府預算支出安排重點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領域傾斜,並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卻是大勢所趨。例如,2012年雲南省公共財政預算民生支出2615.3億元,佔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3.2%,是民生投入最多的一年。
事實上,在2011年財政部出台意見要求重點公開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財政專項支出以前,各地一直在加大財政支出預算公開與財政投入績效評估的力度,浙江溫嶺、黑龍江哈爾濱、江蘇無錫、廣東順德、安徽淮南、河南焦作和上海閔行區等地探索嘗試的參與式預算模式,都是為人先者。
現在看來,從預算公開內容的橫向拓展與公開級別的縱向上升,到近年來各地財政投入日趨民生化傾向,再到不少地方積極探索實行的民眾參與式預算模式,我國財政投入機制與方向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轉型,不妨視其為中國財政投入轉型的三部變奏曲。
可惜的是,變奏曲演奏得很好,但是“聽眾”卻總是有一些聽不懂,甚至有不少高聲喧嘩甚至有砸場的。他們常常在輿論中批判,中國財政投入仍然是輕民生的,而事實上的基尼系數增大,也在應証著這些“聽眾”的觀點。輿論的新特點要求,中國財政的“民生化”必須要有更多輿論的參與,要注重口碑。比如,尚在實驗探索中的參與式預算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民主懇談會”機制,雖然問題重重,但趨勢不可逆轉,並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領域,並可能成為我國公民社會的發酵場與基層民主建設的孵化器。
無論民眾是否存在質疑,財政預決算的公開是政府之於納稅人的應盡義務。有了預決算的公開,才可能更有效地推動財政投入向民生領域的傾斜。我們在欣喜於越來越多的錢用於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之余,還需進一步考慮預算績效的問題。如何在充分實現民主與預算績效間實現最佳平衡,需要配套制度設計,尤其是行之有效的參與機制、監督制度和信息披露方式。(作者是浙江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