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實也充分証明,城鎮化必然會使龐大數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從而激發大量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進而形成“雙輪”效應驅動地方經濟強勢向前。 |
近日,“城鎮化”一詞頻現各地兩會,截至目前,我國內地31個省份已全部公布年度及預期經濟數據。“推進城鎮化建設”寫進多省政府工作報告,被普遍寄予厚望,安徽、河南、西藏、廣西等眾多省(市)都提出要在未來5年內實現城鎮化率的大幅度提高。(1月30日新華網)
這是一件好事情,透露出了各地政府正試圖從“土地經濟”的粗放模式中擺脫出來,轉而把目光聚焦在經營城市這個理念之上,希望借助城鎮化這個強大的動力引擎拉動地方經濟持續飛躍發展。事實也充分証明,城鎮化必然會使龐大數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從而激發大量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進而形成“雙輪”效應驅動地方經濟強勢向前。
但是,各地的“城鎮化熱”卻值得理性對待。很多省(市)提出的要在5年時間內實現城鎮化率的“翻番”或“大幅漲價”或多或少釋放出了冒進主義的信號。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被戶籍制度“綁架”的城鎮化衍生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當前面臨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諸多難題。所以,要想實現真正的城鎮化,核心還是要回到突破戶籍桎梏這個關鍵之上,城鎮化之路還須要與教育、醫療、社保等諸多軟實力齊頭並進﹔否則,若只是一味盲目地推進,單靠高樓和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城來撐起城鎮化這棟“華廈”,恐怕會讓地方政府的政績夢想破滅。
而且,全國各地的城鎮化一擁而上,一攤子鋪開也值得警惕。在政績沖動的驅使下,城鎮化是否會變得隻重數量不重質量,隻重速度而不重適度?再說,於此我們已有前車之鑒,粗放城鎮化造成的惡果現在已經找上門來,近日各地頻現的“十面霾伏”便是典型粗放發展的“副產品”,加上現在還讓地方政府頭疼棘手的拆遷等難題,這些都是地方政府需要正視和思考的核心所在。
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這為各地快速推進城鎮化指明了方向,要數量更要質量,要發展更要健康,隻有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才能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才能真正地讓人民群眾分享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巨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