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不該給老師送禮?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試問送禮的家長和收禮的老師,你們是否願意讓孩子也參與這件事?是背著孩子“悄悄地”“偷偷地”干,還是願意光明正大、當著孩子的面做?答案其實不言自明,恰恰反映出家長和教師的道德底線:不能讓這樣的送禮成為孩子處事的示范,否則將對孩子們純淨的心靈造成污染。 |
在城市學校,給老師送禮之風越來越盛,幾乎成了校園“潛規則”。如何給老師送禮不僅是家長們的一塊心病,而且成為家長委員會的“重要議題”。
年關將至,要不要給老師送禮讓許多家長糾結。“學生家長送的……”這句話近日成了網上流行語。
據央視等媒體報道,一些老師在微博上晒出學生家長送的禮物,其中不乏迪奧、香奈兒、古馳等高檔品牌。也有家長爆料,給孩子的老師送了價格不菲的購物卡。上海市虹口區某著名中學的一位班主任說,微博上晒出的禮品應該是個案。從內心來說,老師們不願意因為一點小利,損傷師道尊嚴。
在城市學校,給老師送禮之風越來越盛,幾乎成了校園“潛規則”。特別是在教師節前后,如何給老師送禮不僅是家長們的一塊心病,而且成為家長委員會的“重要議題”。青島市四方區某小學家長李女士致電報社新聞熱線反映,由學生家長組成的“家長委員會”提議,由各位家長出資購買六套共計1500余元的禮品,作為教師節禮物送給該班的老師。這一提議引起了不少家長的不滿:向老師表示敬意是理所應當的,然而這種方式太過“物質”,作為家長難以接受。
究竟該不該給老師送禮?家長們對此莫衷一是,大多數人感到糾結和無奈。一位家長在網上這樣描述“送禮心態”:“到底送還是不送,心裡還真沒譜。如果別的家長都送了,老師會不會對我孩子另眼相待呢?”將送禮與老師的教育態度聯系在一起,反映出送禮與尊師已漸行漸遠。
公眾對此也持不同意見。有人認為,給老師送禮是一種歷史傳統,就連孔子也會收學生的禮,甚至說過“隻要送十條咸豬肉,就收他做學生”的話。但也有人指出,不要拿孔夫子說事兒。孔子當年辦的是私學,收禮本無可厚非﹔而今天,老師們大多是公職人員,收受禮品違背了教師的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
該不該給老師送禮?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試問送禮的家長和收禮的老師,你們是否願意讓孩子也參與這件事?是背著孩子“悄悄地”“偷偷地”干,還是願意光明正大、當著孩子的面做?答案其實不言自明,恰恰反映出家長和教師的道德底線:不能讓這樣的送禮成為孩子處事的示范,否則將對孩子們純淨的心靈造成污染。
“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教師這一職業總有著較高的道德期待,道德形象一直是老師的基本形象。因此,不論學校還是教師,都應有嚴格的道德自律,應當在拒收禮品上為社會樹立示范和榜樣。
尊師重教本來是一種優良的社會風尚。但是,如果尊師的方式太物質、太功利,成為家長的包袱甚至反感的行為,必然使尊師風尚走樣、變味兒,最終將損害人民教師和教育事業的形象,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