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民主制度屈服於即時新聞和一人一票的“短期暴政”,導致民粹主義泛濫,這種制度缺乏長期思考、策劃,缺乏持續統治的政治能力。民主的優劣是靠實踐來檢驗的。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給國家帶來長遠發展前景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優質民主。 |
四
“要贏得選舉,需要兩個東西,一是金錢,第二個我就記不得了。”
1896年和1900年兩度輔佐威廉·麥金萊當選美國總統的競選經理馬克·漢納如是坦言。
100多年來,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今天的西方,參選人拼的不只是自己的能力與水平,更是金錢。現代傳播工具與商業模式的結合,使得金錢的投入輪番上升,陷入惡性循環。選舉在變味,金錢成了形象打造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美國前總統卡特2007年感慨地說:“喬治·華盛頓和托馬斯·杰斐遜要是活到今天,還能當上美國總統嗎?!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有多少具備優秀總統潛質的人,就因為不願意或者不能夠採取一種能夠募集到大量競選經費的政策,而永遠與總統寶座無緣。”
長期以來,美國法律規定私人政治捐款最大限額為2500美元。顯然,這樣的限制已經與“金錢民主”的現實不相匹配。2010年,美國最高法院取消了個人與企業向助選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的上限。美國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根據計算得出,2012年圍繞國會和白宮的角力耗費了60億美元,成為美國選舉史上“燒錢”最多的大選。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不帶訴求的政治獻金。“金主”的底氣越來越壯,“民主”的成色就越來越差。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選戰花費金錢過高,政治獻金隻會讓富人對決策有更大影響力。“金錢民主”一大后果,就是中產階級被架空、被邊緣化。“佔領華爾街”運動背后的99%與1%之矛盾將長期化,最終導致更大的危機。
美國《旗幟周刊》高級主編克裡斯托夫·考德威爾指出,美國的政治早已被華爾街寡頭牢牢綁住,民主黨和奧巴馬總統比共和黨人甚至更加依賴華爾街金融寡頭的資助。這種寡頭政治的現實,意味著在華爾街巨頭面前,驢象兩黨中的任何一方都難以撼動他們堅固的根基。
“當鳥兒的翅膀被系上黃金,鳥兒就飛不起來了!”
印度詩人泰戈爾這一警句雖是在感悟人生,但用來形容西方“金錢民主”的惡果也是再精妙不過的。
五
“短視民主”是“游戲民主”和“金錢民主”的孿生兄弟。
大多數西方國家經濟今天都成了寅吃卯糧的債務依賴型經濟。從政治角度來看,政客為了拉選票競相討好選民,開出各種各樣的福利支票,耗盡了國庫,到頭來還是要老百姓來埋單。美歐各國債務危機、財政危機某種意義上就是這樣形成的。
美國《時代》周刊發表《民主能解決西方的經濟問題嗎?》一文指出:“大西洋兩岸的政治問題有著相同的症結,即現代民主國家選舉政治的要求,西方政客們將選舉勝利這種狹隘的利益看得重於更大的國家長遠利益,他們關心的不是削減赤字,提升經濟競爭力,或者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他們的眼光最遠也就是停在下一次選舉計票上。”
當然,決策的短視也有更廣泛的社會背景。相對於社會整體利益,個人的權利是絕對的,個人自由、社會福利等權利幾乎被絕對化。英國歷史學家弗格森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文化的變遷。西方已經遠遠背離了在工業化、海外擴張、大規模戰爭的“輝煌時期”面向未來的自我犧牲精神。於是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一種趨向“自我一代”的文化變遷,立刻消費,活在當下。
瑞士聖加侖大學哲學教授迪特·湯美指出,如今在西方,大家感覺每個人都應該像資本家一樣,不受限制、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利潤為導向,資本家的生活方式滲透到普通階層人的生活中,許多本來可以讓生活更美好的價值觀念被邊緣化了。
六
國際金融危機也是一場精神層面的危機,西方國家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不斷減弱。
面對這一現實,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美國前勞工部部長羅伯特·賴克強調,幾十年前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其民主政府是為所有人謀福利的,但是幾十年后的今天,這種信心普遍發生動搖——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政府由極少數大型利益集團操控,是它們謀求私利的工具。
早在2008年之前,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就嗅到了危機氣息。他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先兆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如出一轍,即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制度和政策偏向於富人,政府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被金融資本綁架。克魯格曼詳細考察美國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政治經濟關系后,得出一個結論:是不平等的政治在決定不平等的經濟,而不是相反。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理論都清楚表明,經濟出了問題,往往是政治先出了問題,而社會出了問題,乃是它們的綜合症狀。
近年來,西方國家社會輿論對昔日視為金科玉律的選舉制度的分析愈加深刻,變革的呼聲持續升高。但是,變革的步伐迄今仍十分緩慢,不是陷入政治癱瘓,就是隻能拆東牆補西牆。正如愛爾蘭歐洲事務部長所警告的那樣,西方國家政府正在變成“民意的綿羊”。
國家發展大局被不同群體選民的選票利益撕裂,被體制弊端牢牢纏住。這樣的政治氛圍,不大可能產生出具有強大動員力和執行力的政府,也不斷放大著政治體制的缺陷,一盤散沙成為西方社會的突出特征。
七
美國《新觀點季刊》主編內森·加德爾斯一針見血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屈服於即時新聞和一人一票的“短期暴政”,導致民粹主義泛濫,這種制度缺乏長期思考、策劃,缺乏持續統治的政治能力。
民主的優劣是靠實踐來檢驗的。
扭曲的民主結不出好果子,不可能得到認可,更無普世價值可言。
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給國家帶來長遠發展前景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優質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