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承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該相信群眾的選擇是理性的。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老理兒。煙花爆竹是禁還是放,恐怕永遠得不出一致的答案。挺禁者會說:“放炮加劇空氣污染。”反禁者或言:“多日霧霾壓根兒沒人放炮。”
多元的社會導致意見的龐雜,此時的管理更需要張力和智慧。煙花爆竹“禁改限”本身就是一種平衡兼顧,有限的彈性體現管理的進步,放與不放尊重個人的選擇。
任何習俗的延續,都離不開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以及青少年的熱衷與否。北京實施“禁放”12年,至少使一代孩童打小沒體會過“爆竹聲聲辭舊歲”。再加上電腦、數碼產品的風靡,即便是“解禁”之后,許多孩子對放炮也沒有太大的勁頭。至於有放炮“情結”的成年人,充其量是在大年三十晚上“鬧騰”一陣。放煙花、燃爆竹的風俗呈衰微態勢是不爭的事實,“復興說”難保不是偽命題。
如果承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該相信群眾的選擇是理性的。有人願意放炮,有人不願放,已存在選擇差異。煙花爆竹售價不低,?裡啪啦聽個響,曇花一現的絢爛,“燒錢”值不值,精打細算的百姓會盤算。1月份北京有25個霧霾天,無人能夠置身霧外,關乎污染的事,人們能不考慮嗎?
在燃放煙花爆竹事兒上,有關部門應提供適度而非過度的管理服務,將各種實情告知百姓,尊重百姓的判斷選擇,才會過一個祥和歡樂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