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對餐桌浪費已蔚然成風,在北京,越來越多餐館要求顧客打包,帶走剩食。這麼做的出發點雖好,但應警惕負面效果。 |
我們需要強壯、健康的市場與社會,事實証明,給出足夠空間,而非事事插手,反而更有效率。否則,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是做表面文章,結果就是別人在跑,我們在跳,累了半天,成果寥寥。
反對餐桌浪費已蔚然成風,在北京,越來越多餐館要求顧客打包,帶走剩食。這麼做的出發點雖好,但應警惕負面效果。
事實是,家庭聚餐、密友相會,大多數人過去也打包,不打包的是單位宴請、公款吃喝,因為人多嘴雜,衛生沒保障,就算強制打包,也多是出門就扔,不僅浪費食物,還浪費餐盒,這樣的形式主義,危害更巨。
況且,飽食、剩食可能威脅健康,會不會帶來醫藥資源的浪費?就算打包給寵物吃,可養寵算不算浪費呢?
可見,打包雖小,卻牽扯到方方面面,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場上,會得出截然不同的觀點,面對這樣的超復雜系統,應慎重從事,一刀切未必能取得好結果。
一般來說,磨合眾意往往通過兩個渠道,一是市場,二是社會。它們具有開放性,人人可以參與其中,並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聲音,從而起到化解矛盾、消除對立的作用。然而,市場與社會並非萬能,它需要好的大環境,否則就很容易失去方向感,走進人人應付的困境中。
以打包為例,有些餐館經營者、服務人員知道顧客出門就扔,可隻要對上面有交代,他們就會裝糊涂,對不肯配合的顧客,他們甚至會幫著你打包、扔掉,大家都知道這是在演戲,卻當成“必須的惡”坦然接受,長此以往,虛偽、麻木就會融入到我們的民族性格中,當危機到來時,它就會成為我們的“阿喀琉斯之踵”。過去百余年,中國人在現代化之路上遭遇那麼多傷害,那麼多磨難,這個教訓還不慘重?還不應記取嗎?
看看我們的身邊,大雪過后,公路、大街打掃得干干淨淨,可居民區老人孩子每天經過的路上,有時10多天后還是危機四伏。類似讓人遺憾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強壯、健康的市場與社會,事實証明,給出足夠空間,而非事事插手,反而更有效率。否則,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是做表面文章,結果就是別人在跑,我們在跳,累了半天,成果寥寥。
解決餐飲浪費,也許應從分餐制入手,從歷史上看,中國人是分餐制,西方人是合餐制,與當下情況恰好相反,餐飲制度的改變注定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如果單位宴請先做出表率,社會、市場善加引導,恐會比強制打包更具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