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冬漸行漸遠,春天指日可待。真正的過年,主要的不在於外在的喧囂與熱鬧,而在於內心的寧靜與憧憬﹔真正的過年,既是個人成長的經歷,也是社會進步的積累。 |
“年”之所以成為“年”,主要的並不是對華服美食的享受、對“年味”的感知,而是辭舊迎新、對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春節長假結束了,年,還在持續著。年,是國人最神聖、最綜合的一個節日。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國人的自覺與信仰。不過,年,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則遠非人人自清的。
很多人感慨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淡了。的確,年復一年,年在循環著。但是,環境在變,我們也在變。相對於社會結構超穩定的農耕時代,現代的年味肯定有了很大的變遷,但似乎又不能簡單地以“濃”或“淡”來定性。孩童在過年時總是歡樂的,周邊總是被年味纏繞著,就像我們的兒時。“淡”,恐怕是我們成年人的一廂情願。很多人在感受年味時,總是端著成人的架子,回味兒時的年味:由收紅包到發紅包,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親自為家人選購衣物、張羅一桌飯菜,人已成人化了,咂摸的“年味”卻仍是孩提時代的,這個“年味”不可能不變,也不可能不淡。
不過,“年”之所以成為“年”,主要的並不是對華服美食的享受、對“年味”的感知,而是辭舊迎新、對美好新生活的憧憬。“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的一年,新的起點。每個人都會在過年時編織自己的“新年夢”: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小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期盼老人身心健康、頤養天年,期盼人在旅途不再“囧”、回家的路途不再“堵”,期盼生活得更從容、更有尊嚴……積少成多,正是這一個個真實的、具體的“新年夢”,匯聚成大寫的“中國夢”,成為推動我們社會前行的基礎與動力。
寒冬漸行漸遠,春天指日可待。真正的過年,主要的不在於外在的喧囂與熱鬧,而在於內心的寧靜與憧憬﹔真正的過年,既是個人成長的經歷,也是社會進步的積累。趁著年節裡,讓我們抓緊放下舊歲的一切,所有的成就抑或挫折,所有的快樂與不快,所有的恩怨情仇,放飛夢想、放飛希望,信心滿懷地向著心的期望,輕裝、快步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