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務院機構改革無疑是一系列改革中的重要一環。自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后,各界對此便充滿期待。經歷了5年的探索、總結、反思與爭論,有關大部制改革終於再度提上日程。 |
法國《歐洲時報》3月1日文章,原題:大部制改革 穩中求變 被視為3月全國兩會“前奏”的十八屆二中全會2月28日落下帷幕。正如外界所料,會議除了通過新政府領導人選建議名單,還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傳說中的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已箭在弦上,而它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推進,已成輿論關注焦點。
去年以來,中國從民間到官方,自下而上凝聚起改革共識。一時間,有關“改革”的呼聲高漲,但何時改?怎麼改?卻是擺在中國新執政者面前的難題,需要一道道去破解。
國務院機構改革無疑是一系列改革中的重要一環。自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后,各界對此便充滿期待。經歷了5年的探索、總結、反思與爭論,有關大部制改革終於再度提上日程。
這次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13次國務院機構大的調整。與以往不同的是,當下中國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既得利益格局的掣肘,令中國新一輪改革有些舉步維艱。特別是民眾期待的真正突破尚未出現。因此,這次大部制改革也是對中國新領導集體的一次考驗。
盡管改革的具體方案尚未公布,但外界對此形成的基本共識是:不會進行大刀闊斧的拆分、合並部門,而是以“微調”的方式“穩步推進”。但求穩不等於不變,相反,這次改革還要更深地觸及核心,重點著眼於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以推動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簡單說來,就是“穩中求變”。
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博弈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遇到極大的阻力。因而,也需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地推進。既不要因“穩”而停止改革,也無需“為改而改”或急於求成。
此外,大部制改革必須觸及核心。大部制的核心是什麼?僅僅是部門變大、精兵簡政嗎?大部制改革的關鍵是進行職能調整,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務的供應能力。如果說5年前的大部制改革掀起第一輪政改風暴,以框架式的改變樹立了“大部”意識,那麼今天中國將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僅有外在框架還遠不夠,必須逐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避免“穿新鞋走舊路”。
不可否認,推進政府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很難“畢其功於一役”。但中國30多年來在改革上積累了經驗,而今,新一屆領導層在凝聚成改革共識、明確改革目標后,將政治勇氣與智慧轉化為政治決策,釋放改革紅利,正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