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環球時報:拋開快慢爭論,換個角度看改革

2013年03月12日10:0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摘要:本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向市場、社會放權,但究竟能放到什麼程度,這不僅取決於設計方案,而且取決於改革的實踐過程。不僅取決於政府有多少改革決心,而且取決於市場和社會發育到了什麼程度。它一定是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改革大互動,輿論的支持、抱怨和指責在促使這個大互動更加緊湊。

  大部制改革方案引來大量評論,其中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很多評論者希望大部制改革帶來政府職能的實際轉變,尤其是多一些政府對市場的放權。但當官方表示鐵道部拆分成鐵路局和鐵路總公司之后,票價將接受市場調節,輿論又立刻反對。因為這很可能帶來鐵路票價的上漲。

  這就是中國改革現實難度的一個寫照。強烈要求中國鐵路市場化和最關心票價穩定的並非同一個群體,但這些訴求會在同一個時間擠到中國改革的日程表上,登上輿論最突出的位置。最成功的改革是能夠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或者在二者之間做到公眾滿意的平衡。

  然而未必所有改革都能這樣幸運。很多改革者隻能追求實現最主要的目標,並努力得到社會主流力量或相關主要力量的支持,而不能奢望社會輿論的普遍滿意度。

  目前對於政府放權,社會的共識度相當高。一是因為這是中國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二是它有利於限制政府權力,減少官員的腐敗機會。改革隻要是朝著這個大方向走,就是順應時代潮流之舉。

  但放權應放到什麼程度呢?問題就來了。這是個“技術性問題”嗎?官方一定認為是的。但會有一些人把它“上綱”成政治問題,認為一旦放權的速度和尺度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是利益集團在從中作梗,就是改革者缺乏真正的誠意。

  現在批評改革“太慢”的聲音很強,它們已對政府的具體改革設計構成壓力。主張改革盡可能快的人,往往更注重改革的結果,而不太在意改革的過程。而改革的結果和過程對社會都很重要,政府必須同時對它們承擔責任,這不像一句托詞。

  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沒有能力向輿論証明,它所制定的改革速度是這個國家各種利益平衡之后的最佳值。輿論的質疑很尖銳和頑強,其中有一種聲音很典型,即認為發改委的職能不轉變和削弱,大部制的調整只是政府權力在部門之間的搬家。

  改革快和慢的爭論很難有輸贏,因為站在不同的利益位置甚至信息位置,都會對改革快慢形成不同的感受。更何況這本來就是個說不清的問題。

  我們或許可以試著換個角度探討。在改革早已啟動並運行30多年后,新的改革主要靠發動者強勢推出來,還是主要靠前面改革積累的現實沖出來。這兩種改革當然不是對立的,但“力排眾議”的改革和“順勢而為”的改革還是會有所不同。

  當今天改革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時,特別是在民主有了很大成長之后,或許“順勢而為”更容易成為改革者的選擇,也會在更多時候成為改革的真實情形。因為勢的積累是改革現實需求的積累,也是民意的積累,當勢足夠大時,改革在今天的中國已不可能不發生。當一些改革“推不動”時,或許並非真是“利益集團”作梗,或者不僅僅是這個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發動這項改革還不成熟。

  本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向市場、社會放權,但究竟能放到什麼程度,這不僅取決於設計方案,而且取決於改革的實踐過程。不僅取決於政府有多少改革決心,而且取決於市場和社會發育到了什麼程度。它一定是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改革大互動,輿論的支持、抱怨和指責在促使這個大互動更加緊湊。

  隻要輿論足夠開放,所有政府都會顯得相對保守,左顧右盼,政府不大可能跟輿論比“勇氣”。但政府一定要對改革的真實效果負責,而一個好效果的形成,決離不開改革實際快速和堅決的貢獻。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