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曹林:大膽地批評,審慎地建議

2013年03月13日09: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曹林    字號:
摘要:對中國問題,應該尖銳地批評,大膽地揭露,但涉及解決具體問題時,應該審慎地建議。激進的姿態除了能嘩眾取寵外,別無用處。

新的領導機構產生后,政協大會順利閉幕。從俞正聲在閉幕會上充滿個性的講話中,可以看出這位儒雅的新主席對參政議政的理解。讓人耳目一新的“三個拒絕”既有原則又不失銳氣:我們要遵守章程、認真履責,堅持真理、勇於直言,拒絕冷漠和懈怠﹔要善於學習、勤於思考,深入實際、實事求是,力求客觀公正,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要遵紀守法、克己奉公,厲行節約、勤儉辦事,拒絕奢靡和一切利用權力或影響謀取私利的行為。

很多媒體都從這段話中擇出“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這句作為新聞標題。這句話確實意味深長,對政協委員如何履行好參政的職責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意即應該提一些務實的、可操作的、符合國情實際的主張。這讓我想起民進中央副主席王佐書的“雞打鳴”理論:公雞打鳴不能亂打,打得太早,會被殺了吃肉。打鳴太晚,農人都起床了,也是白打。所以,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提建議要像雞打鳴,不能不打,還要打得准。俞正聲強調的應該也是這個意思,政協委員應該忠實地履行“打鳴雞”的角色,提案和建議要提得恰到好處,既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建設性,可操作性強,又不能不顧中國的現實、脫離國情的土壤。

網上有句話叫做“你又裝外賓了”,調侃那些喜歡提不切實際方案的人: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提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建議,卻對中國的現實一無所知,仿佛是對這個國家非常陌生毫無認知的“外賓”。這是一種浮躁的學風。還有些人談到一件事總是說,應該是這樣的,因為美國就是這樣的。其實他們所說的美國,也是他們臆想中的美國。

熱衷於討論一些抽象的概念,卻對周遭的現實缺乏關懷的熱情﹔不去細究具體的現實,而迷戀於從抽象的概念推理出解決中國問題的辦法,難免讓人感覺“又在裝外賓”。有些人之所以會常常斷言“中國問題無解”,其實並不是真的“無解”,而是因為其缺乏深入調查的務實精神,不是到現實土壤中去“求解”,而是在抽象的邏輯分析和概念游戲中求解。如果腦子裡固執地將某個國家走過的路當成唯一的“正解”,自然就認為與此不同的路都是“誤解”,不走那條他所設想的路,就是“無解”了。其實,任何模式都是灰色的,實踐之路常青。

這種浮躁的“裝外賓”風氣在網絡上頗為流行。毋庸諱言,在代表委員的參政議政中也有體現,也就是喜歡提一些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開口閉口就是要廢除什麼,而不考慮這種廢除會帶來的影響﹔動輒就是要移植某個制度,而不考慮這種移植很可能水土不服。建議立一個法時,不考慮公眾能否接受,條件是否成熟﹔提案設什麼節時,不考慮365天可能已經容不下那麼多節日了。

一些代表委員特別熱衷於提一些極端主張,原因有二:一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提案和建議不“標題黨”一些,不激烈一些,好像很難吸引輿論的關注。二是,缺乏認真調研,難免將自己的提案和建議降低到了“發牢騷”的層次——牢騷往往是最好發的,而將牢騷變成對決策有幫助的建議,就需要接地氣的調研。個別不負責任的代表委員,平常不認真履職,開會時才想起到網上臨時拼湊建議,又想迎合輿論,自然就會提一些看似說得過癮卻毫無價值的建議。

政協委員白岩鬆的態度值得推崇。他說:我的提案准則從來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証”。你可以感性思考,一定要理性落筆。我的理解是,對中國問題,應該尖銳地批評,大膽地揭露,但涉及解決具體問題時,應該審慎地建議。激進的姿態除了能嘩眾取寵外,別無用處。

(原標題:大膽地批評,審慎地建議)

 

分享到:

(責編:知竟、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