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王平:台當局“NO思維”耽擱了自己

2013年03月20日08:11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平    字號:
摘要:馬英九執政5年多來,兩岸關系取得諸多進展,但若滿足於此而裹足不前,良機恐怕失不再來。

上周,台灣“海巡署長”王進旺在“立法院”表示,台灣在保釣問題上將堅持“不與大陸共同處理”。同一天,台防務部門負責人高華柱答詢時強調,台灣與大陸“不軍事交流的政策沒有改變”。近期很多人呼吁兩岸就南海與釣魚島問題進行合作,台當局頻頻說“NO”,令人遺憾。

“NO”的習慣

台灣當局對大陸說“NO”,已成慣性思維。上世紀80年代蔣經國時期,奉行的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對大陸“和平統一”政策的回應。

李登輝的“NO”,針對的是兩岸本來各自恪守的一個中國原則,他拋出“兩國論”,造成台海危局。

陳水扁上台后,先承諾“四不一沒有”,即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這些“不”倒是正面的,可惜扁食言了,后來不但廢除了“國統綱領”與“國統會”,還拿出“一邊一國論”,大搞“去中國化”。

馬英九當政,提出新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遂成台當局處理兩岸問題的新基調。“不獨”是國民黨有別於民進黨的根本,然而“不統”還是要放在最前面,這種次序安排,多少反映出“不對大陸低頭才是優先選項”的深層心態。

這樣的思維下,馬英九前4年用深綠背景的人主管兩岸事務,兩岸交流雖然突飛猛進,卻總在細節處磕磕碰碰,倒手拗腳。在“沒有連任壓力”的第二任期,人們期望他會在兩岸關系上放開手腳,馬卻一開始就聲明“和平協議不是兩岸政策優先事項”。如此這般,官員紛紛把“不”當作口頭禪了。

對大陸說“不”是一種習慣,一種情緒,甚至一種文化。“如果國民黨不敢對大陸說不,會被一些人說沒種。”一位台灣朋友私下交流時曾這樣說。

“NO”的顧慮

當然,說“不”並非一味的情緒化,更多的是基於政治利益考量。

當年民進黨以搞“台獨”起家,為了對抗大陸,經常制造被大陸“欺凌壓迫”的假象與悲情。民進黨當政8年大搞“去中國化”,妖魔化大陸,深刻地改變了台灣社會的自我認知,強化了台灣人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國民黨重新上台后,沒有顯示出撥亂反正的果敢,而是更多地去迎合膨脹的民粹,在對大陸“門打開”的同時,更強調“阮顧厝(閩南語,一起來護家之意)”,既要“兩岸攜手賺錢”,又時刻不忘“守護台灣尊嚴”,“保住台灣利益”。馬英九團隊認為這樣最有利於保住選票。

正因如此,馬英九第一任期會對民進黨的“抹紅”批評那麼敏感﹔所以陸生赴台讀書,會被加上苛刻的“三限六不”﹔所以陸資入台會“裹上小腳”,限制多到當局官員都說“隻有頭殼壞掉才會進來”﹔所以台灣寧願舍近求遠進口美日的玉米小麥,會去進口美國瘦肉精牛肉,也絕不會進口便宜的大陸農作物……

另一個原因來自美國。台灣問題專家李家泉認為,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最大問題是受美國“以台制中”戰略的牽制,至今不能擺脫。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直言,在釣魚島問題上,馬英九是親美派,其考慮的出發點是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布局。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