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剛過去的兩會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平實親民的話語打動了很多人,也引發了外界對這種新的表達方式的關注。中共話語體系的漸次變化,折射出中國政治文明在進步。實現中國夢,要走中國特色道路﹔闡述中國模式,要用百姓聽得懂且愛聽的話。 |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在剛過去的兩會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平實親民的話語打動了很多人,也引發了外界對這種新的表達方式的關注。
長久以來,官員使用的政治修辭與大眾語言是疏離的,領導台上念稿,聽眾思路亂跑,一場會議下來,“圈外人”對“當官的”說了什麼還是摸不著頭腦。十八大后出台的八項規定,試圖扭轉以往僵化的官場文風、會風。此次兩會,最高領導人的講話樹立了好榜樣,少了漂亮的空話、正確的廢話,多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白話”。
可別小看這“大白話”。大道至簡,大化無痕,剝離華而不實的辭藻,剔除空洞僵硬的套話,摒棄八面玲瓏的圓滑,剩下的全是擲地有聲的“干貨”。其實,有的官員自己對於彎彎繞繞、“吹拉彈唱”的官話也是深惡痛絕的,只是苦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隻能被這種不良風氣所裹挾,硬著頭皮念好自己的“經”。但也有一些官員,“久經沙場”而練就了爐火純青的本事,將說官話套話的習慣“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甚至以此為樂,樂此不疲,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的單位開會“隔天開一次,一次開一天”了。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改變說話方式,不僅是中央的要求、百姓的願望,其背后反映的更是時代的需求。互聯網時代,普通人表達觀點和情緒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而喜愛創新表達的80后、90后也漸漸成為建設中國的重要力量。面對語言環境和對象的變化,政府官員也必須更新自己的話語體系,摒棄那些單調而僵化的表達,用豐富、生動的語言來回應民眾的關切,體現自己的在場。
杜絕官話套話,不僅僅是語言形式上的簡潔、時尚,更重要的是內容言之有物、言行合一。以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為例,回答清晰流暢、亮點頻現,句句落在實處。“既然擔任了公職,為公眾服務,就要斷掉發財的念想”,是正義﹔“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是自省﹔“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是洞察﹔“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是胸懷。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容易,但把復雜的事情變簡單卻很難。沒有“打蛇打七寸”的勇氣和智慧,就做不到返璞歸真、直抒胸臆。所以表面上是改文風、改會風的問題,實際上卻是對官員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理解力、“搞不清楚狀況”的官員,不能要﹔沒有智慧、抓不住重點的官員,不能要﹔沒有公心,敷衍差事、謀求私利的官員,也不能要。
語言變化的深層是思維模式的轉變。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各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不能再讓語言的不暢增加溝通的成本,更不能任由無能者尸位素餐、讓投機者左右逢源。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率先垂范,惟願上行下效,為整個官場的話語體系、思維模式乃至工作作風帶來一次可喜的變革。中共話語體系的漸次變化,折射出中國政治文明在進步。實現中國夢,要走中國特色道路﹔闡述中國模式,要用百姓聽得懂且愛聽的話。(穆文)
(作者為海外網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